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46章 巡視嶺南 (2 / 2)

鄧祈笑道:“啟稟陛下,此為番芋,是當地歸順朝廷的若欽族長老進獻的神物,此物不挑土地,也不必精耕細作,撒種即可生長,即便是土質一般的地方也可以收穫頗豐。過去我們徵召若欽族人入伍參軍,他們便隨身攜帶此物製成的軍糧,過去我們總是糧食不足,如今南疆久無戰事,臣便開始琢磨軍糧如何做到自產自足,偶然才發現的這個番芋,自從推廣耕作此物後,如今嶺南四郡的糧食產量翻了好幾番,現在各個郡縣儲存的糧食足夠二十萬大軍作戰數年之用,如果嶺南局勢危機,如此多的存糧,瞬間就可以擴軍備戰,從此我嶺南四郡再也不必依賴朝廷運糧補給。”

這一發現不僅僅是把穆晟震驚的不清,朝中眾臣看著這不起眼的食物也都紛紛面露驚色,他們都很清楚這種神奇作物如果真的得到推廣對整個國家的巨大好處。

穆晟見此神物,似乎腦海中已經幻想出一個強盛無比的國家馬上就要降臨了,民以食為天,在這個時代,有足夠的糧食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而人口就代表著國力,即便是到了工業時代,決定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級強權的依舊是廣闊的領土、巨大的人口基數、穩定的政治結構、超一流的軍事能力,沒有這四大硬性條件,國家註定是沒有前途的。

穆晟轉首對身後的群臣說道:“諸位卿家,你們也都來嘗一嘗此物,真是上天的恩賜啊!”

眾臣嘗過後,紛紛點贊加好評。

左相高重上前問鄧祈道:“鄧將軍,此物如此神奇,怎麼到現在才拿出來進獻朝廷?”

鄧祈道:“高相國有所不知,此神物也是去年才開始在嶺南四郡推廣實驗,臣也是聽聞陛下東巡,才打算一直等到陛下聖駕來此才獻出此物。”

高重的意思是鄧祈有藉著皇帝東巡邀功的嫌疑,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

穆晟聞言也稍微有些冷靜了下來,問道:“鄧卿家,此物可在中原地區耕作否?”

鄧祈道:“啟奏陛下,這番芋能在嶺南順利生長,臣猜想至少中原以南的區域與嶺南氣候相仿,應該是可以種植的,北方苦寒,臣尚不清楚此物在北方耕作是否會水土不服,這還是有待驗證。”

即便是隻能在帝國南方種植,其產量也足夠養活很多很多人了。

穆晟還是很明白此物的無上價值,哈哈一笑道:“鄧卿家獻此神物,對朝廷來說功在千秋,朕真是沒想到此次出巡收穫會如此巨大,鄧卿家,現在就帶朕去參觀一下各郡縣種植番芋的田地,朕要親眼看看這天賜的神物。”

言罷,便翻身上馬準備出發,鄧祈見皇帝如此雷厲風行,也只好陪著皇帝與文武眾臣去田間地頭視察,沒想到皇帝居然對此事如此重視,不過這也是晉國的老傳統了,晉國以耕戰立國,本就特別重視農業發展。

鄧祈帶著部下在前面引路,這六安城附近就有種植番芋的田地,數千人等浩浩蕩蕩來到了野外的田地裡,田地四周勞作的農人對這幫華服權貴也是好奇的很,不知道這幫當官的沒事跑這裡來幹嘛。

一眾人等在鄧祈的帶領下,來到一處田地裡,鄧祈指著那綠油油的一片幼苗說道:“陛下請看,諸位大人請看,這裡就是我們種植番芋的田地,這些田只能算是下田,我們開墾出來基本都用於種植番芋,上田,良田都是用來種植稻和粟,基本可以做到一年兩熟,或者三熟……”

整整一天在這田間地頭考察下來穆晟還是頗為滿意,基本打消了鄧祈可能是貪慕虛名而謊報收成的事情,這在歷史上也不是沒發生過。

穆晟看著眼前滔滔不絕,跟農學專家一般的軍隊統帥,心中頗為感慨,這就是和平年代的好處,雖然鄧祈的初衷只是為了解決後勤糧食問題而歪打正著,但也足以看出此人做事認真細緻,絕對是個實幹家,是個可以重用的大才。

考察過後,穆晟欣慰的對鄧祈說道:“鄧卿家,朕今日非常高興,我大晉立國唯耕與戰,此番巡視,朕獲益良多,接下來你要把這裡的推廣番芋種植的經驗寫成奏章呈報上來,今後朕要推廣到全國郡縣。”

沒成想鄧祈早有準備,將寫好的十四套竹簡呈上來,說道:“啟奏陛下,此書為屯田要略,是臣這些年總結邊軍駐防,半兵半農,軍墾自足之策,其中一篇就詳細記載了番芋的種植方式與栽培方法,今日便獻給陛下。”

穆晟取過竹簡大略看了一眼,連聲說好:“鄧卿家,若是番芋在全國成功推廣,真不知要造福多少百姓,你可是為朝廷立了大功。”

鄧祈道:“陛下心懷天下百姓,臣等感佩莫名,陛下仁德,臣也不過是運氣好偶然發現了此神物,希望上天護佑我朝,大晉萬年。”

穆晟興致一來,在鄧祈的陪同下又多在新山郡留個半個月把周圍郡縣的田間地頭都跑了一個遍,總算是滿意而歸,不管在任何時代,農業都是一個國家的立國根基,是國家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要是沒飯吃是要出大事的,輕則流民遍地,餓殍遍野,重則江山覆亡,社稷倒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