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還帶著幾大車書,古代交通那麼落後,周遊列國也是非常不易的。
穆晟好整以暇地坐到案几前,芸兒過來焚起檀香,他閉眼靜坐了一刻鐘心靈慢慢靜下來才緩緩翻開竹簡,仔細地閱讀起來。
古人讀起書來儀式感還是挺足,不過說實話這樣讀書還真是挺管用,很快就能集中精力……
一盞茶後,穆晟翻看了幾部竹簡,頭都有些痛,真是費勁,他自問雖然有點古文功底,但是看這個還真不是一般的費勁。
雖然古代竹簡總體字數不多,篇幅所限,古人書寫基本都是惜墨如金,字字珠璣,這就體現出老師的重要性了,識文斷字只是基礎,老師不但讓你能看懂,還得負責向學生解釋經典的思想核心與價值觀。
行吧!既然是功課那就硬著頭皮看下去吧,據芸兒說趙大人要求還得倒背如流,還好雖然看得半懂不懂,穆晟自信記憶力還是可以的。
當然除了必要的課業書籍,他自然要借這個機會好好看看這個異世界的歷史書,至少對這個大時代有個基本瞭解。
他大概其翻閱了一下這個所謂晉王朝的史書,感覺跟後世秦王朝發展軌跡很像,但是又不完全一樣。
晉統一天下之前,此異世界中州大陸崛起了一個強盛王朝,國號大禹,跟周王朝很相似的一個朝代,貴族世卿世祿,天子以下逐級分封,跟歐洲中世紀差不多。
禹王朝徹底衰落後,中州大陸陷入了幾百年的戰亂,天下四百多個諸侯互相攻伐兼併,直至戰國時代,中州大陸只剩下陳、荊、魯、鄭、宋、虞、越、曹、晉九個諸侯國,史稱戰國時代。
穆晟心說,好傢伙?戰國九雄啊?
讀史讀到這裡,穆晟心中嘖嘖稱奇,這個異世界的戰國時代也就魯國、宋國、鄭國、越國聽著比較耳熟,剩下的諸侯國名字基本都沒什麼印象……
不過這一切都已經是過眼雲煙,如今天下一統,這些諸侯也就都一個個不復存在了……
晉國也就是穆晟所在的這個國家也是當今天子統一天下的晉王朝前身。
在晉國統一天下之前還有一個類似於周朝的分封制國家大禹朝?國祚前後居然延續了一千四百多年?
穆晟心中嘖嘖稱奇,這禹王朝還真夠長壽的?妥妥的千年王朝,真夠厲害的,這相當於是兩個周王朝加一起的年頭了……
穆晟仔細研究歷史後才搞明白這個異世界晉王朝的起源,跟他那個時代腦子裡印象中的晉國完全就是兩碼事。他翻開地圖檢視了一下統一天下之前各個諸侯國的地理位置,心說,怪不得最終能統一天下的是晉國,這個晉王朝的地理位置跟他那個時代的秦國差不多,也是地處極西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戰國時代,實際上最終能爭霸天下的諸侯反而是地處邊緣地區的國家,其中的地理優勢尤為關鍵,這就使得晉國在爭霸過程中,不至於陷入兩線作戰,多線作戰的險境,且始終能保持戰略上的主動權,進退有度。
晉國最早是起源是禹威烈王時期大夫姜芨立功受封而裂土封疆。
姜芨原本是大禹王朝底層的世襲官員,年輕時才華橫溢,文武雙全,禹王朝,禹威王十六年,因姜芨助禹威王統兵攻滅南蠻拓地千里立有大功而受封伯爵,被禹天子冊封於梁地,國號梁,姜芨得爵,號曰梁伯,封國不過百里之地,雖然只是一個彈丸之國,但也終於成功上岸了,成了禹王朝治下正式的諸侯。
梁伯之後梁國傳國近兩百七十三年,國勢漸強,梁國幾代國君奮發圖強,拓地千里,實力越來越強,梁國積累數代之功從貧下中農進階成了大地主,在中原各諸侯中算是有了點話語權。
梁國直至第十四代梁惠公穆子高上臺在位七年後遷國都至博城,改國號為晉,惠公死後,諡號稱為晉惠公。
改了國號,遷都博城,史書上對晉惠公的記載還是多以梁惠公為號。
晉國源自梁國時代傳承至今傳國五百七十四年,算上樑國的那二百七十多年,國祚前後綿延八百四十七年,直至當今皇帝掃平天下諸侯,一統江山,天下至此歸晉。
大晉皇室至今還是以穆為姓,實質上還是源自梁國姜姓一脈,他祖上這一支是源自第十四代梁國國君,惠公穆子高一系,穆子高原本是梁國宗室卿大夫,姜姓宗室子弟,後來穆子高設計謀害了第十三代梁哀公姜午才得以上位成功,實際上還是梁國宗室內爭,並不是外姓篡權。
穆晟之所以叫穆晟而不叫姜晟,是這個時代,貴族多是稱氏不稱姓,他其實也可以叫姜晟,就跟秦始皇一樣他既可以叫嬴政,也可以叫趙政,嚴格意義上,嬴政的贏是姓,趙是他的氏,實際生活中只稱氏。
戰國時期姓與氏是分開的,姓代表你起源於哪個部族?氏代表爵位、封地、官位、氏就代表社會地位是否高貴,有姓無氏者賤,有姓有氏者貴,平民別說氏了,很多連姓都沒有。
戰國時代諸侯與貴族子嗣眾多,沒資格繼承家業的庶出子分家單過往往就以封地采邑為氏,以氏為姓,或者以爵位為姓,官位為姓,都很常見,比如司馬懿的司馬姓,在古時就是官名。
穆晟合上史書,心說,現在這個時代還頗有一些春秋遺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