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先生大可不必。”李賢很有誠意的道。“今日若不是老先生相邀,此時我怕已經在離開寧安縣的船上了。”
沈言宣從新坐回石凳:“看來還是老夫有點多慮了,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慚愧。”
原本就不是一件值得李賢去費心的事,沈言宣如此作態,李賢只能沉默,諸事完畢,等了兩天的師兄師妹該著急了。
後續的談話中,沈言宣提到了當初在酒樓,自己兒子執意要看的那塊玉。
李賢倒也是大方,取下脖子上的玉遞給沈言宣:“沈老先生,沈家是懂玉之人,可否知道這玉的來歷?這到底是一塊平凡的玉石,還是大有來頭,沈長鈞口中不是凡物?”
拿著玉石認真看著的沈言宣邊看邊道道:“碧雲山古時曾有玉山的舊稱,沈家當初發家也是靠著碧雲山上品玉石,不是自誇,沈家說一句玉石世家,還是可以承受的。這玉確實不是凡物,李公子你稍等片刻。”沈言宣喊來下人,從自己房中拿來一本泛黃的線裝書。
小時候記事起,李賢不止一次問過家裡的大人,這塊玉到底有什麼來頭?
沒人能回答,大多都會告訴他小孩子別問那麼多。
長大了疑問會越來越多,並不會淡去,自己為什麼如此特殊?這玉從何而來?諸如此類的問題,李賢從沒放棄過尋找答案。
沈言宣拿著的是一本《玉石集註》的書,看翻頁應該有些年頭了。
沈言宣一手玉石,一手書籍,看得相當認真。
李賢真有點懷疑,老頭那麼大年齡了,眼睛還能看得見嗎?
過了好一會,沈言宣將玉石和書籍放在桌子上:“李公子,這本《玉石集註》是沈家這幾百年來,蒐集編撰的關於玉石最全面的一本書。在這上邊,我還真找到了點蛛絲馬跡。”沈言宣將書本推給李賢。
李賢拿起書籍,盯著已經翻好的那頁,很清晰的圖畫,畫著的一塊玉石,竟然和自己的有那麼九分像。
圖畫旁邊寫著註釋:玉山之玉,南山之南;遠古混沌而生,數萬年錘鍊成石。表君子以潤天下,誕法器而震九州。浩然天賜,不墜洪荒……
大部分說的似是而非,剩下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描述。
算不上失望的李賢,將書籍遞給沈言宣。
沈言宣將玉石還給李賢:“世間之事,皆有定數。李公子大可不必為此煩惱,總有找到答案的一天的,老夫也幫不上什麼了,還請李公子恕罪。此書李公子帶著,未來能用得著也說不定。”
李賢戴好玉石,拿著那本書,和沈言宣告辭離開;未來之事沒人說得準,但玉石的答案,李賢會一直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