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鍛仙> 第一六三十五章:不甘而悲,奮舉成殤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六三十五章:不甘而悲,奮舉成殤 (1 / 3)

走向戰場的時候,陳燦覺得自己在做夢,既興奮又緊張,身體微微顫抖,手心滿是汗水、以至於他不得不用雙手把羅桑枝條與自己的劍握到一起,像是怕它們長出翅膀跑掉一樣。

出身一般,資質尋常,修行道路坎坷不平,性格踏實不愛弄險,正常來講,陳燦這樣的修士難有多大成就,然而他的運氣不錯,磕磕絆絆,始終吊在第一梯隊的末尾。

這裡的梯隊指同一境界,比如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宗門師長將同批入門的弟子大致分檔,預判應有八人首先築基成功,當時陳燦不在這份內部名單內,結果卻有些出乎意料,剛好第八個。

築基之後繼續修行,慢慢騰騰抵達後期,那年幾大宗門大比,決出一次秘境試煉的資格;內部選拔時陳燦本該落選,後因一名參賽師兄功法反噬不得不退出,替補登位。選上之後正式比鬥,用來充數的他無人看好,然而一路打下去,總有這樣那樣的奇怪事情發生,最終陳燦獲得第七名,而參加試煉的資格,剛好是七個。

需要提到的是,最後一場比鬥陳燦原本必輸,可他的對手頭天打坐時忽然感受到破境之兆,心神動盪外魔入侵,道崩而亡。

於是陳燦得到機會......秘境試煉有助於結丹,然過程險惡,各方面都不出眾的他被認為生還的機會不大。

結果也如所料,秘境開啟直到關閉,生還弟子先後歸來,陳燦遲遲不見蹤影;眼見大門即將封閉,正當大家以為這個走狗屎運的傢伙終到盡頭時,他卻跌跌撞撞地衝了出來。詢問緣由時獲知,陳燦本被兇物追殺,不曾想那頭兇物遇到天敵,彼此惡鬥被他找到機會,逃出生天。

該說什麼好呢。

到此,“好運陳”的名頭漸漸叫響。無論誰看到他,目光總會顯得複雜。

好的方面講,這樣的經歷讓人很容易生出諸如“天命所歸”“上蒼眷顧”等等幻想,然而陳燦不是笨蛋,知道這個名號並非誇耀,天性穩固的他繼續修行,踏實本分、甚至有些戰戰兢兢。

事實上,陳燦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聰明,他知道別人說的對。自己的確因為運氣好才走到這一步,如此便意味著,若有一天運氣不再,他的修行之路亦將終止,泯然眾人矣。

就這樣,陳燦勤奮而踏實努力著,一路吊著別人的屁股走過結丹、元嬰、化神,始終保持著極的好運氣。

突然有一天。陳燦發現自己站上人間巔峰,即將在千萬同道敬畏羨慕的目光下飛昇!

依舊是吊著大家的屁股。依舊是好運氣,陳燦的心情迥然不同。他知道自己即將去往一個全新而陌生的世界,走上全新起點,與更多優異出眾的同道競爭。

恍然如夢啊!

回首往事,五大境界,陳燦不知遇到多少傑出之士。竟然個個止步半途,陰陽兩隔。他們當中很多人比陳燦優秀,很多比他刻苦,很多比他遇到更多機緣,甚至有些人。陳燦覺得他們一生都沒有犯過什麼錯,結果依然悲慘。

未來怎樣呢?

還靠運氣嗎?

不能啊!

陳燦相信沒有用不完的運氣,堅信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態度,正因為如此,他才能一直踏實勤奮,在別人議論、羨慕其好運的時候平靜修行。如今情況不同了,他將離開熟知的世界,運氣隨時可能、或許已經終止。

心境這個東西就是奇怪,人的變化也是如此,有時潛移默化,有時耳濡目染,有時則因為偶然,一個臨時想法可以徹底改變人生,一次邂逅可以打造全新之路,自此與以往大相徑庭。

陳燦就是如此,踏上飛昇盤的那一刻,陳燦在心裡暗暗發誓,今日後,要摘掉“好運”這兩個字。

他要求變,要奮發,要冒險,要搏鬥,要......總之他要做很多事,走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他知道自己將會經歷很多困苦,同時相信自己足夠堅韌,他做好了迎接挫折與失敗的準備,甚至不畏懼生死。他即將要做的,不再只是修行,而是對自我的一次挑戰,他不想再被人喚著“好運陳”,轟轟烈烈活上一回。

帶著這種想法,陳燦飛昇脫離人界,一頭撞入混亂漩渦。

未來果真無限精彩,現實依然那麼殘酷。自從踏上狂靈大地,陳燦未能如其想象的那樣舞動風雲,反而失去了主宰命運的能力,沒頭蒼蠅一樣亂闖亂撞,身不由己。

仙靈洗練,狂靈之石,獸潮餘生,四族追殺。

仙靈殿,六宗族,狂靈地,十六蘇,銀龍現,太歲來。

三百年時光,陳燦經歷的比過去千多年豐富十倍,劇烈百倍,精彩萬倍,但沒有一樣屬於他。

根本來不及思索,無力反抗,陳燦只能隨波逐流,像一枚捲入颶風的落葉,看到以往做夢都看不到的場面,見到那麼多非人的人,經歷了那麼多必死的局。

接下來的事情更離譜,等到狂靈大地入世,兩域戰爭爆發,轟轟然一通天翻地覆,現在居然到了冥界,與金花大判並肩!

無比精彩,然而對陳燦而言,這個過程更像一場夢,他像野馬從頭到尾都在狂奔,掙扎,從頭到尾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比如先前,十三郎確定攜界入冥,狂靈脩士可以自主選擇來與不來,如果說別人是綜合判斷後做出抉擇,陳燦的腦海一片空白,完全是跟著走。

相比人間修行經歷,這種感覺讓陳燦幾度險些崩潰,完全接受不了,為何自己付出比以往多十倍的心力,結果卻是這樣。

是因為得到的不多嗎?

不是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