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回顧歷史的時候,赫然發現1740年成為了歷史的一個分界點,它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東西方文明在發展道路上徹底變得不同,歐洲陷入了長達十二年的戰火,而東方世界則迎來了黃金般的發展時期。
而在輝煌的歷史當中,其中究竟原因到底為何,很多人直到後來都很難說清,有人說是因為英法爭霸歐陸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楚國訪問歐洲的緣故,也有人說是歐洲大陸積累已久的矛盾被引爆.......
總之,當查理六世去世之後,圍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全歐洲,在莫爾維茨會戰結束後,奧地利面臨的處境十分堪憂,兵力以及財力都日漸微弱,因此瑪麗婭·特蕾西婭只能向英國人尋求幫助。
此時的英國人正在和西班牙進行詹金斯的耳朵戰爭,然而對於瑪麗婭·特蕾西婭的求援,英國人不可能置之不理,因為他們需要一個足夠有威脅的奧地利來牽制法國人,可是如果選擇出兵,那麼就勢必會得罪普魯士。
英王喬治二世為此十分擔憂,如果向普魯士宣戰,不僅僅破壞了先前一貫拉攏普魯士的戰略,而且在歐洲的漢諾威公國也根本擋不住普魯士和法國人的進攻,到時候恐怕麻煩只會更大,因此他準備調停這場戰爭,透過撥款30萬英鎊給瑪麗婭·特蕾西婭,但是需要她將西里西亞送給腓特烈作為和平的代價。
對於英國人的想法,瑪麗婭·特蕾西婭根本就不領情,因為波蘭、薩伏依、以及荷蘭都表示要協助作戰,然後真正的麻煩就來了——英國人雖然還沒有正式跟奧地利結盟,可是在路易十五看來卻不是這麼回事,他直接繞開了首相弗勒裡,急匆匆地和巴伐利亞、普魯士以及波旁西班牙正式聯合。
說起來,之前法國也曾經答應過查理六世要支援《國事詔書》,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透過其妻子的關係(他妻子是查理六世兄長約瑟夫一世的女兒),來繼承神聖羅馬帝國,並且答應要支援法國,因此才使得路易十五急匆匆下場參戰,目的便是為了徹底改變東面的戰略局勢,打破英國人的均衡策略。
法國人的親自下場,促使這場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很快這些主要參戰國在1741年6月簽訂了條約,並且法國人還同意瑞典向俄羅斯開戰,並且答應派遣軍隊前往援助,以阻止英國漢諾威王朝的武力介入。
當局勢發展到這個階段以後,雙方的局勢就已經很明朗了,歐洲這些主要國家圍繞著英法兩國形成了兩大陣營,展開了殘酷而慘烈的戰爭,各國數十萬軍人紛紛奔赴前線,在戰壕殺了個你死我活。
然而當歐洲陷入了戰火的時候,大楚在革新十八年正式召開了大會,邀請亞洲目前剩下的的所有國家前來參加,並且正式接受了這些國家發來的‘以夷易夏,華夏九服’的申請,即正式宣佈組建華夏帝國,而寧渝也宣佈成為華夏皇帝。
傳統的華夷之論在如今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原先的亞洲各國也從原本的藩屬國身份正式成為了華夏九服的一份子,當然作為華夏的一份子,他們也將會天然的接受華夏皇帝的命令,而每一任大楚皇帝也將會自動成為華夏皇帝,成為整個華夏帝國的共君。
在完成了這一件大事之後,寧渝很快以華夏皇帝的身份宣佈公示《欽定華夏帝國憲法總綱》,在該憲法總綱中規定:華夏一體,不可再分,以夷變夏者,天下共賀之;以夏變夷者,天下共擊之。
除了這麼一條根本大綱之外,憲法中也規定了華夏九服的權利和義務,洋洋灑灑數百條規定當中,大體包含了國家和民眾的所有部分,簡單來說就是作為‘華’者的大楚帝國,將會承擔起對各國的保護義務,不可使這些國家受到他國的侵略。而作為‘夏’者的其他國家,則需要對大楚進行效忠,並且需要上交立法、軍事、外交、治安等諸多權力,僅保留民政權力。
當寧渝完成了對華夏帝國的徹底整合之後,他的地位幾乎已經超越了歷史本身,無數人在高誦著皇帝的名字,幾乎所有人對寧渝表示頂禮膜拜.......因為這幾乎是傳說中聖人才能完成的傳奇之事.......
然而,幾乎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為了促使華夏帝國的成立,以及在此之後壓制各地的反對力量,大楚帝國在革新十八年乃至於革新十九年幾乎一直在各國進行平叛戰爭,從日本到安南,從緬甸到大城王國,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頭落地,鮮血也幾乎流成了河。
當然,這一切在《欽定華夏帝國憲法總綱》出臺以後,都成為了十分值得的事情,而在完成了這件事之後,寧渝並沒有停歇下來,而是繼續大力發展經濟建設,而從1741年開始,大楚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高速建設發展期。
在這十年裡,大楚的工業2.0計劃也已經全面完成,國內的工業成就幾乎佔據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額,大量的工業產品以一種傾銷的方式,透過一條條海船運往了全世界,並且換回來一船船的原料和金銀礦產,這些都有力的推動了大楚經濟的騰飛和工商業的跨越式發展。
而殖民地的新建也都開始實現了反哺,來自東南亞的香料、南州的鐵礦以及金州的金銀礦產資源,都使得目前大楚的殖民計劃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越來越多人開始主動走出國門,前往遼闊的金州、南州,至不濟也會前往東南亞,尋找新的發財機遇。
繁榮的工商業發展,促使大楚的交通業也實現了飛速的發展,其中國內已經初步建成了兩萬五千公里的鐵路網,其中除了八千公里是十年前的鐵路以外,剩下的一萬七千公里鐵路都是在這十年裡正式建設完成,平均每年的鐵路建設里程多達一千七百里。
這一萬七千公里的鐵路基本上已經貫通了大楚各大主要交通樞紐,特別是抵達中亞和東俄的鐵路通車之後,大楚的兵力完全可以在一週時間內抵達東俄,而其他鐵路也都對大楚控制地方產生了很大的助力。
而交通業發展所帶來的好處絕不僅僅只有這些,畢竟伴隨著鐵路建設的還有一整個大楚交通建設方案,在該方案裡面不僅僅有貫穿全國交通大動脈的鐵路,還有大量的如同毛細血管一般的公路網建設,它們成功的貫通了各地的經濟帶,實現了經濟的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