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十五年四月二十一,經過了三天時間的封閉會議,在一聲清脆的木槌聲下,新一屆的大楚內閣名單正式出爐,帶著淡淡墨香的檔案被呈遞到了寧渝的面前,只有皇帝最後簽字認可之後,內閣名單才會真正生效。
宋恩銘、薛海雲、寧忠海、陳世綰、全祖望、羅文泰、劉統勳.......
望著上面熟悉的一些名字,寧渝也不由得輕輕一笑,這些人選自然是全面貫徹了寧渝的意志,同時也是經過了層層博弈脫穎而出的精英,更關鍵的是,這些人跟崔萬採、李紱這些開國時期的元勳不同,本質上具備更多從地方上打拼上來的經歷。
像宋恩銘、薛海雲還有寧忠海,本身都是大都督府時期脫穎而出的俊傑,又經歷了十幾年在地方和中樞為政的經驗,特別是宋恩銘還深具外交經驗和國際視野,這些本身就是崔萬採和李紱這些第一代輔臣們比較缺乏的特點。
而再之下的陳世綰是北伐時期的降臣代表,為人也十分敦厚忠謹,再加上深具地方事物眼光,入閣也是應有之意,全祖望和羅文泰屬於資歷豐富的老資格,雖然不能更進一步,可是在這個稍顯年輕化的內閣集體中,也能發揮應屬於自己的關鍵作用,入閣也非常符合寧渝的想法。
當然,在這個名單之中,最讓寧渝驚喜的自然是劉統勳了。
無論是在原本的歷史上,還是在如今這個時代裡,劉統勳都堪稱是真正的宰輔之才,地方執政,中樞為官,都做得非常不錯,而且為人中正稟直,又不會過於強硬,自然頗受寧渝的看重。
當然,眼下的劉統勳還算年輕,四十多歲的年紀還不能真正承擔起首輔的責任,可只要再過十年便是寧渝心中的第一首輔選擇,至於像彭啟豐、吳敬梓、汪由敦和陳大受等人則明顯要相差一籌,無法真正獨挑大樑。
寧渝很快就在檔案上面簽了字,交給了侍從室發往國諮院,只是在林泰恭敬地接過檔案準備轉身離去時,一道清脆的聲音響了起來。
“讓老首輔來.......不,朕準備親自去一趟老首輔的府邸。”
.........
老首輔,嚴格來說目前大楚有兩位前首輔,一個是寧忠景,另一個便是崔萬採,不過在世人的眼裡,崔萬採自然是要強過於寧忠景,倒不是寧忠景無能,而是因為彼時國家尚未一統,皇帝更傾向於大事小事小把抓,再加上有個能力強勢且任勞任怨的次輔,以至於寧忠景顯得沒有太多的存在感。
等到崔萬採當上了首輔之後,大楚的光景也不同了,不光統一了全國,而且也掀開了全面展開經濟建設的浪潮,因此內閣的權力也在不斷膨脹,作為首輔的崔萬採自然水漲船高,顯得頗為強勢了。
不過這位強勢而獨特的首輔,平日裡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直到如今他所居住的地方依然只是一間不過二重的小院子,僕人也僅僅只有三個,門口的石墩子上都帶著些許斑駁,不過院門口的雜草都被清理乾淨了,看上去頗為整潔。
寧渝從御輦上走了下來,望著面前緊閉的大門,卻是不由得想起了十九年以前,那時他還只是一個剛剛穿越過來的毛頭小子,只有一腔帶著茫然的熱血,卻根本不能很好的適應這個時代,而正是在崔萬採的教導下,才逐漸展露自己的鋒芒。而這一切,都是從他敲開崔府的大門開始的。
興之所至,寧渝輕輕一笑,準備走上前去重新敲門,然而還未等他敲門的時候,大門卻已經開啟了,只見崔萬採已經站在了院子當中,面露微笑,一切就彷彿是那一天一般,只是時光已經讓他變得一頭花白頭髮,滿臉的皺紋。
“先生,學生來了。”
寧渝沒有繼續稱呼崔卿,也沒有自稱為朕,而是重新撿起了‘學生’這個自稱,二人相視一笑,一切都似乎回到了從前。
一直到暮光灑落之時,寧渝才從崔府裡面出來,而這一次他同崔萬採的交談絕不僅僅只是新一屆內閣的問題,而是包含了整個大楚的未來發展問題,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二人對於未來存在分歧。
實際上,在此時的崔萬採心裡,已經完全接受了寧渝的那一套理論,即未來大楚的進一步發展便是進一步推動工商業的成長,但是在針對對外關係上,崔萬採並不太過於贊成目前的政策,因為實在是太過於暴烈了。
目前大楚在針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壓制是非常全面且殘酷的,在軍事上採取駐軍,用近乎直接掠奪的方式來廉價大批購入原料,反過來卻將大批次的工業製品出口到這些國家,來換取他們僅剩不多的儲備金銀,為將來全面採用華幣已經打下了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小國本身就不再具備任何發展工業的基礎,只能選擇接受大楚的調配,去發展一些大楚有意設定的產業,而更殘酷的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同這些國家的頂層階級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對於這些國家的底層人口而言,日子自然是過得越來越辛苦了,也越來越看不到未來了。
就好比目前的日本,雖然戰爭停止了,可是百姓的生活卻並沒有因此好轉,而且由於整個日本已經分裂成了兩百多個地方藩國,整個日本幾乎回到了戰國時期的局面——關鍵是由於這些藩國本身不能互相吞噬,他們將會比過去更加專注於對內進行盤剝,而無需擔心百姓會因此而作亂,這基本上就是兩百多個小號的朝鮮。
沒錯,在如今的朝鮮裡,兩班堪稱迎來了最好的一段時期,他們已經完全放棄了組織軍隊,將所有的軍權包括警察隊伍權力都交給了大楚駐朝鮮總督,而這些兩班子弟們則是肆無忌憚的盤剝朝鮮百姓,甚至在這種嚴酷的高壓下,許多人不得不開始往大楚境內逃亡。
在崔萬採看來,這一切只是將問題暫時掩蓋住了,將來遲早有一天,這些國家內部也會自發性的積累反對力量,而到了那個時候,眼下的這種格局都會被破壞掉,這並不利於目前大楚的佈局,也不利於未來的大楚所構建的華夏帝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