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皇帝發自靈魂的拷問,剛剛成為大楚鐵路局總管的楊永平不由得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他整個人都幾乎快要跪在了火車地板上,低聲低語地開始解釋。
“回稟陛下,倒不是臣故意定價如此高昂,實在是火車一事靡費頗多,其中從南京到上海的鐵路總長六百里,每里路大概需要四萬斤的鐵,算下來一共需要兩千四百萬斤的鐵,才勉強足夠鐵路的花費,而這也只是鐵路的花費,還沒有算上火車本身.......”
不由得楊永平不訴苦,實在是這個年頭鐵路真正是一個奢侈品和稀罕物,因為就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時候,全國的產鐵量也才四千五百萬斤左右,等到復漢軍逐漸佔據華夏諸省之後,大力開展采礦以及冶鐵工業以後,鐵產量很快就上升到了九千萬斤以上,直到去年諸大鐵礦進入全面投產之後,生鐵產量才躍升到了一萬萬三千萬斤。
可是按照鐵路這個用料發法,寧楚所有的鐵料也只能修建三千里的鐵路,除了修建這條寧滬鐵路以外,也就夠修一條從南京到京師的京滬鐵路,可是這樣一來其他所有需要鐵料的地方,就都只能幹瞪著眼睛看著了。
說到這裡,楊永平也只能無奈道:“回稟陛下,光是寧滬鐵路所有的花費,包括生鐵原料、鍛造成本、運輸成本,以及鐵路修建工程還有火車本身花費,加起來都已經超過了一千萬銀元,若是在算上平日裡的維護成本,只怕每人五元銀元的票價,也只能保證在三十年內收回成本。”
沒錯,僅僅只是收回成本,都至少需要三十年,原因很簡單,按照五元錢的票價來算,刨除掉運營成本之後,能夠獲取的利潤只剩下了四元二角銀元,而按照一千萬元銀元的投入成本來算,則需要在三十年內運載二百四十萬人的客流量,每年也就是需要八萬人左右。
放在後世的時候,每年運載八萬人自然只是小事一樁,可是放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票價基礎上想要運載八萬人可不容易,意味著每天平均需要運載二百二十人到二百三十人左右......怎麼看都是很艱難的事情。
楊永平心中也默默流淚,只收五元銀元的票價,他真的已經是在做慈善了。
可千萬不要以為大楚鐵路局是朝廷下屬的機構就萬事無憂了,實際上在某位皇帝的指導下,大楚鐵路局的股份雖然歸屬於朝廷所有,可是也需要承擔利潤要求,當然倒不是非要他們賺什麼錢,而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另外能夠把成本掙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楊永平作為鐵路局總管,也只得彎下腰來跟皇帝好好哭訴一下自己的不容易,以避免皇帝大手一揮就給票價砍了半,到時候就算累死他,也沒辦法彌補鐵路局此時欠下的鉅額虧空了。
寧渝在聽完這一切之後,頓時就有些不好意思,輕聲道:“既然你們也有你們的難處,朕也就不多說什麼了,只是你們要明白,帝國對於鐵路是非常重視的,在未來的上百年甚至是更久的時間裡,鐵路規劃都將會成為交通部的重點發展方向,在財政上也會擁有比較大的投資權重。”
坐在一旁的大楚官員們,在原本聽完楊永平的算賬後,還覺得皇帝修建鐵路太過於草率,花這麼多錢就修條破路似乎有些不值,還不如花銀子去給自己修點園子啥的......可是萬萬沒想到,皇帝到現在還惦記著到處修鐵路呢!
“陛下,根據楊總管所言,鐵路一物似乎太過於昂貴,且無大用,修建太多鐵路是不是有些不妥......再說如今朝廷利用水運也十分便捷,且耗費頗低。”
很快,就有人委婉地開始勸諫起來,希望勸說皇帝打消這個瘋狂的想法。
寧渝心知每次到這個時候,都會有一些思想陳舊的官員出來阻攔,這個時候也不以為意,便輕聲解釋道:“作為大楚的官員,你們的眼光還是要放長遠一點比較好,水路運輸固然好,可是那些沒有水路運輸環境的地方呢?修鐵路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怎麼就無用呢?”
說到這裡,寧渝也不待大臣們反駁自己的意見,便開始豎起指頭開始盤算鐵路的好處。
“首先,你們看,朝廷修建鐵路絕不是無的放矢,而都是在需要內陸運輸的繁華之地,像這些地方都需要更加快捷的運輸方式,來加快商旅貨物的來往溝通,於經濟發展和工商發展大有好處。”
“其次,對於大楚的一些關鍵戰略要地而言,每次有事發生以後,若是需要調兵遣將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集結軍隊然後趕赴過去,可是有了鐵路之後,咱們的軍隊調動速度以及後勤支援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升,於國家安全也大有好處。”
“最後,你們好好想想,現在的鐵路看似作用有限,可是這並不是它最終的樣子,等到蒸汽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到時候火車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將來或許有一天,早上從南京出發,晚上就能抵達京師,你們想想這件事的意義該有多大!”
不得不說,經過了寧渝這麼一番教育之後,官員們終於有些明悟了過來,他們雖然不太相信皇帝說的最後一點,可是對於前兩點還是不能否認的,畢竟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修鐵路倒也不算是完全的賠本買賣。
畢竟在這個時代裡,除了水網密佈的地方可以藉助水運之力,使得交通還算方便以外,其他內陸地區的交通簡直是一言難盡,基本上一些道路平坦的地方還可以用馬車以及驢車,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人挑馬馱,沒有馬的地方就只能用人力來運輸,也就造成了陸運成本奇高,幾乎是水運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當十倍或者百倍的運力成本產生之後,也就限制了內陸的工商行業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沿海和長江、黃河地區商貿發達的緣故,因為除了這些地方可以利用水運在降低運輸成本,其他地方根本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因此商品經濟自然也就受到了極大限制。
正所謂“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便是這個問題的最終展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