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一九八一年> 第二百五十章:偏心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五十章:偏心鬼 (1 / 3)

“黃陳居委會”也有自己的小作坊,黃瀚記憶最深的就是坐落在居委會大院兒裡的“花圈組”。

那裡有二三十個婦女、老人上班糊花圈賣錢。

後來這低端的作坊就做不下去了,因為私人不僅僅糊花圈還扎紙人紙馬賣。

居委會的“花圈組”是公家的,哪有可能宣揚封建迷信?

他們沒有紙人紙馬等等代表封建迷信的東西,只有花圈,花圈還比人家的貴。

除了公家的單位,“花圈組”根本做不到私人的生意,哪能不散夥?

個體戶沒有社會地位,很難得到銀行貸款支援,有錢也未必有面子。

在改革遭遇逆流的那段時間僱工超過八個人,有可能會惹麻煩,但是鎮辦廠就截然不同。

為什麼不可以跟“黃陳居委會”合作或者掛靠,辦個披著集體外衣的私營服裝作坊試試水?

如果承諾能夠解決十幾二十幾個待業青年中的回城知情就業,而且是就業更加困難的婦女。

居委會主任宋春華肯定樂瘋了,這事兒做成了,她保不準會成為政績最突出的居委會主任。

這個加工服裝的作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其實是個換湯不換藥的個體戶。

但是有了鎮辦集體單位的手續,以後就不會有人來查是不是走了資本主義道路,查僱傭工人是不是超過八個。

為何用試試水這個說法?

那是準備看看披上鎮辦集體外衣後,有沒有人來指手畫腳干預經營,看看自己家是不是能夠保持自主權,保證盈利不被瓜分?

如果這些能夠保證,黃瀚有信心把作坊發展成正經八百的工廠,打造出自己的牛仔服品牌。

那時就不是僱傭幾十工人,上百、幾百都大有可能。

這種辦法不是黃瀚想當然,而是他親眼看到三水縣不少人走通了。

後來在九幾年“抓大放小”、“賣光”的時候,許多掛靠集體的廠子都實現了私有化。

沒辦法,私營業主都不是省油的燈,跟集體合作後也是牢牢抓住銷售渠道。

廠裡的主要負責人都沾親帶故,或者是利益關係。

集體不象徵性收些錢把廠子還給人家,最後恐怕是雞飛蛋打。

因為人家不幹了,生產癱瘓,產品賣不出去,貨款要不回來,本來運轉正常的廠子忽然間就不賺錢,成為了包袱。

在九四年,三水縣不少單位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大搞政企分開,鎮辦集體佔股不控股,不干預企業的經營。

這才遏制住了私營業主跟集體分道揚鑣,又開始了新的合作。

總而言之沒有壟斷經營的牛逼,公家要辦好一個小企業真的不太容易,如飯店、服裝廠、金屬製品加工廠等等,都難以生存。

歸根到底還是個利益問題。

不是自己的沒人心疼,效率肯定上不去,當然競爭不過人家。

大企業還好,有國家支援,有大資本參與,也是由於體量大,不太容易被撼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