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摘自網路,也有不少是小白自己新增的,有些觀點並不是小白提出,隨便看看吧。)
十大疑惑之十:血戰宛城。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夏九姜維,後面還有一大堆。這就是我最早接觸的三國武力排行。典韋是其中最奇怪的一個,當時非常納悶這傢伙沒什麼經典戰例,跟誰都沒怎麼打過排名怎麼這麼高。看看排名靠前的,呂布,誰都知道最厲害,當之無愧的第一,趙雲,超級偶像派武將(幸虧那時沒有F4),排名比他低的關羽馬超,一個是武聖,一個逮誰跟誰掐還沒輸過,怎麼就讓典韋這廝佔了這麼高的位置。典韋在曹軍中的地位與趙雲類似,是曹操的警衛隊長,救過曹操幾次,也曾和許儲打成平手,可對這些總不如宛城之戰那樣印象深刻。想起典韋,總是渾身是血獨守轅門的形象。宛城讓典韋一戰成名,但是怎麼就能力壓一大堆人,躍居第二呢?
十大疑惑之九:六出祁山。
諸葛亮跟隨劉備打了半輩子江山,白帝城受託孤後繼承先帝遺志,念念不忘北伐,六出祁山終於無功而亡。這些本身就已經非常傳奇了,再加上老羅的偏心,這一段更顯得神乎其神。蜀國國力不強,但有險可守,勵精圖治、不以卵擊石應該是比較明智的,大權在握的諸葛亮也大可當個幾十年太平宰相。諸葛亮並不是不懂得以正合,以奇勝的道理,但是他輸不起,所以他必須保證不敗,所以諸葛用兵一生謹慎,所以當他遇上司馬懿這樣旗鼓相當的對手時,不行險就是對方不涉險,不敗就意味著不勝。偶然的敗因因為丞相輸不起屢屢成為必然,必敗的命運成就了六出祁山的傳奇。
十大疑惑之八:赤壁之戰。
曹軍先採用壓服策略,同時迅速組建了強大的水軍,可以說盡佔優勢。唯一的失誤在於沒有考慮到周瑜全面反攻的可能,而周瑜抓住了對方的弱點,透過周密的佈置,夾雜大量的計謀,反間計、苦肉計等再加上龐統的連環計,一舉擊潰曹軍,奠定了自己的千古美名,縱有百氣周瑜也不足以撼動。赤壁之戰,論其知名度可謂千古一戰。不只是演義,便是在歷史上也很出名,因此在演義中也有幾十章的內容依次鋪墊直至高潮,精彩絕倫。但中國歷史上下幾千年,以弱勝強的戰役不勝列舉,其中也有很多對中國當時局勢的改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什麼獨有赤壁之戰能得到這樣的殊遇?
十大疑惑之七:長板坡。
可能老羅覺得騎著一匹大馬在步兵中衝個來回並不是太困難,才多以單挑來刻畫武將,直到長板。衝一個來回不太困難,衝七個來回大概也就是比較困難,但如我們所知,趙雲在這七個來回裡是帶著任務的,這個任務就是找到並與簡雍等人對話,根據對話最終找到一個叫阿斗的過關條件,觸發靡夫人跳井事件後與張飛對話才能過關。天幸趙雲不用找我媳婦對話問路,否則肯定被我媳婦東南西北亂指一通,就有100條命也擱在長板坡了,老羅才是遊戲任務的初始設定人啊,不止如此,還憑藉這一戰塑造了一個在人們心目中足足兩千年的神勇趙子龍形象。
十大疑惑之六:關羽。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註定成為一個傳奇。作者為了成就這個傳奇,為關羽做了許多特殊的安排。華雄出來,關羽上去就給砍了,此酒尚溫;等呂布出來的時候,卻從來都是張飛上去挑,面對巔峰呂布,或者說就是為了充當關羽的炮灰。長板坡擺明了是不勝之仗,關羽於是就去借兵去了,沒趕上。所以所謂的常勝將軍唯有趙雲趙子龍實在大謬,真正常勝的還有關雲長。那種叫什麼鳥來得,沒有腿,一出生就不停的飛,他落下的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關羽也是這樣,他上場就橫掃一切,白衣渡江寫的不是他的敗,而是他的死。
十大疑惑之五:曹操。
曹操的詩作完全擺脫了帝王的窠臼,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一絲暴發戶的驕矜。“對酒當戈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可以看出,曹操的詩,完全是以一個詩人的態度來寫的,抒發的是詩人曹操複雜的內心,而不是權相曹操的帝王情懷。其用典之巧也令人讚歎。宋代以前詩詞中的用典常是詩人對前輩的敬禮,比如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就比較典型,特別是漢代,詩作或從詩經(樂府),或從楚辭(賦),這種對前輩的敬禮與膜拜比比皆是。而曹操這裡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用典不著痕跡,立意完全超越了前輩,可以說為後世樹立了典範。
十大疑惑之四:隆中對。
後來心懷天下的劉備排除萬難見到了年輕的諸葛亮。此時的孔明先生與後來一生不行險的諸葛丞相併不一樣,就像現在的年輕人突然得到重用一樣,心情激動的他自然的產生了肝腦塗地以報君恩的想法(他後半生對此的堅持當然更不易)。魯迅說三國把諸葛亮過於神話了,我覺得他說的對,如果老羅按照我的想像來描述君臣間的這次對話,諸葛亮的形象將鮮活的多,同時,也可愛無比,對,無比。不管怎麼說,隆中對出現了,魚和水相遇了,君臣從此開始一步步的實現他們對天下的規劃。隆中對,視天下英雄如無物,是劉備孔明的豪情。
十大疑惑之三:百騎劫曹營。
與其說是疑惑,不如說是傳奇,比趙雲七進七出,張飛當陽橋,文鴦單騎闖雄兵等還要奇。傳奇這個詞大概屬於現代語中和古文中意思大相徑庭那種。古文中也有這麼一個詞,感覺意思重在“奇”,是以所謂唐人傳奇多為神鬼妖狐,什麼奇寫什麼。到了明清小說更常將歷史上的人物搞得神乎其神,不足為信。所以與國外不同,我們的英雄雖也有豐功偉績,卻少有具體的傳奇——比如林肯撿硬幣那類,那種短而具體,傳神而有力度的人生片斷。百騎劫曹營多多少少有些象外國的故事。主人公甘寧可信又不可思議地創造了這個傳奇。
十大傳奇之二:威震逍遙津。
張遼,有武勇,有將略,有忠義,有作說客的才能,是三國第一狂——關羽的好友。張遼這一段,我是當信史來看的。其中唯一不太可信的,就是“賊來乃發”這個曹操的錦囊妙計。不過,即使有這個錦囊,曹操也只是劃定了這麼一個以攻為守的方向,誰知張遼直接以突襲退敵,這樣的結果恐怕是曹操也始料不及的。王歆說“遼能全功,或端賴權之功耶?一笑。”也只一笑而已。與趙雲的衝陣相比,一個是劣中求勝,一個是敗中求存,張遼佔了上風。威震逍遙津是名將的傳奇,壯哉文遠,三國第一名將。
十大傳奇之首:桃園三結義。
劉關張兄弟每次回想起桃園結義之時,都會想提一罈好酒,將兄弟三人聚齊,共謀一醉,我甚至可以看到杯盞之間兄弟眼角的淚花。在漫長的戎馬生涯中,他們越來越明白當初的承諾有多麼沉重,也越來越感激上蒼賜給他們這樣的兄弟。桃園三結義是一個終結性的傳奇,整個三國演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這個傳奇的註腳。這個傳奇也為人與人之間增加了一種新的關係,雖然兩千年後有個叫古龍的說兄弟是用來出賣的。
………………
總的來說,對於原作者的觀點小白只贊同一半,最主要原因是立場的不同吧,原作者是小編,涉及的範圍很廣,所以理解可能不怎麼深,而小白是寫網文這種不怎麼嚴謹的小說的,但是比較喜愛三國,相對理解也深入一點,而且三國是本小說,和我應該有相同的地方……
不過以上內容看看還是不錯的,就當豐富一下理解吧。
再補充一個腦洞很大的兄弟推理出來的故事:
讀過《三國志》的朋友一定知道,真正斬華雄的是孫堅,和關羽沒有一分錢的關係,為何羅貫中要如此安排,而且就算要把孫堅的功勞轉嫁到關羽身上,為何又要用潘鳳來做無謂犧牲呢?
現在,讓我們來到數十年後,兵敗麥城的關羽被東吳大將潘璋手下馬忠所擒,被孫權殺死。
你明白了麼?這是一個因果迴圈,羅貫中是一個很尊重歷史的人,他不會亂改歷史,他之所以搶孫家功勞,是因為日後他正死於孫堅兒子之手,既然他讓關羽搶了孫家的功勞,他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暗示,讓我們明白,所以,在演義裡,事實上是關羽搶了潘鳳的功勞,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華雄可以一招殺死孫堅手下大將祖茂,又連殺袁術手下餘涉和潘鳳,關羽在三國演義裡並非神勇之人,他與被張飛輕鬆殺死的袁術帳下紀靈大戰五十回合都不分勝負,怎麼就能瞬間殺死華雄?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華雄其實已經死了,而殺死華雄的當然是前一個與華雄交戰的潘鳳,那麼潘鳳又是怎麼死去?正式被關羽暗箭射殺,所以日後關羽從不射箭,直到水淹七軍,他才再次射箭,這也是作者留給我們的線索,當時關羽用冷箭射死龐德副將,以關羽的仁義名聲,為什麼要暗箭射死龐德手下?這是在復現他暗殺潘鳳的過程:
以韓馥這無能之輩,如何能佔據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中原沃土,正是因為有中原戰神潘鳳,為什麼袁紹不帶顏良文丑就進軍汜水關,正因為聯軍中本來就有無雙上將潘鳳,在潘鳳面前,顏良文丑都不值一提,袁紹有自知之明,當然不會自取其辱。大家再想一想,在俞涉被華雄斬殺後,聯軍並未慌亂,而潘鳳死後,聯軍陷入空前的恐懼與混亂中,袁紹開始感嘆沒帶顏良和文丑。這正說明了我的觀點是正確的,潘鳳在聯軍中擁有崇高的威望,是中原戰神,無雙上將。
再看關羽此時突然從人群中鑽出來請戰,我們看演義,凡是關羽張飛在一起,幾乎都是張飛先請戰,為什麼偏偏這次是關羽請戰?正因為他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他已經借潘鳳之手把華雄打成重傷,自己其實只是去撿人頭而已。這裡又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大家還記得關羽當時的職位麼?對!他是馬弓手!什麼是馬弓手!就是使用弓箭作戰的騎兵,他作為一個騎兵,完全有條件在華雄與潘鳳單挑時作為聯軍壓陣計程車兵站在潘鳳的背後,羅貫中真的不能再寫的更明白了,再寫就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