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珪心想不好,這下壞了,本來自己是來膜拜英雄順便套套關係的,沒想到這熱情的莽張飛居然提出結義,都怪自己激動忘了這一茬,假如真的結義的話自己不就成了劉大耳的小弟了嗎,還怎麼成為諸侯?
可事情發展到這地步,現在如何才好呢?公然否定不僅自己不好意思開口,而且張飛臉上掛不住,搞不好被一頓暴打反而把小命交代在這邊。
便悄悄往楊志一看,只見他面露喜色,看來對結義之事非常贊同,徐珪的面色頓時有點難看了起來。
然而這一點點面色的變化卻被劉備發現了,劉備皺眉道:“不知伯玉有何顧忌?”
徐珪拱手施禮:“實不相瞞,我等在北軍中候鄒靖手下為軍候,因為差事路過此地,正巧腹中飢渴,便尋酒店吃喝完上路,不想遇到三位英雄,無意中聽到三位談話,很是欽佩,也想和三位英雄結義為生死兄弟,然差事在身,吃喝完急於趕路,耽誤了訊息不好向中侯交代,不結義又對不住翼德兄的盛情,故此為難。”
楊志一聽默默地看了徐珪一眼,默不作聲,臉上沒有一絲變化。
劉備聽完表示理解:“我們三人正準備前往投軍鄒中侯,既然二位已在其麾下,不妨替我們三人美言幾句,也好謀得一官半職。”
徐珪拱手允諾。
張飛也大咧咧的拍了拍徐珪的肩膀,大聲笑道:“無妨,便是不結義我們也是兄弟,既然急著趕路,伯玉就趕快上路吧。”
比起讓徐珪感到壓力山大的力道,張飛的大嗓門更是讓徐珪覺得銷魂不已。
關羽則一聲不吭,只是點頭表意,儼然一個高冷的男神。
隨後幾人寒暄了一番,便互相道別。
在路上徐珪心想,張飛雖然脾氣暴躁,但為人卻很大度,大咧咧的;劉備看似忠厚,但實質我是清楚的;關羽重義,我等不結義他雖心中不悅但也不說出來。
轉頭看了看楊志,見他面露不悅,徐珪知道楊志和劉關張三人英雄相惜,張飛提出結義時他表現的很是高興,而自己卻編了個謊言躲避結義,他自然不太高興。
雖然知道原因,但徐珪還是問道:“楊兄似乎心有不悅,不知所為何事?”
楊志是個心地耿直的漢子,直言相告:“我看劉關張三人俱是英雄豪傑,且胸有大志,我們也談得來,為什麼不答應結義呢?”
“恕我直言,劉關張絕非池中物,關張還好,一個豪放一個重義,但劉備絕不簡單,他胸有大志,恐怕不只是想參軍報國這麼簡單,我聽說他小時候,在樓桑下與群童遊戲,說:‘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其志之大可見一斑。”
見楊志雖然面色好轉但還是有點不甘心,徐珪便打出了感情牌:“不瞞楊兄,我是想成大事之人,若與劉關張結義,日後必定會有牽制。我本來孤身一人四處尋找父母,然幾經挫敗幾乎放棄,如今幸好有楊兄相伴,讓我如魚得水,如久旱逢甘霖,才有了能力繼續前進,是你給了我希望和動力,你就是我的指路明燈啊。”說的一臉感激,在馬上便向楊志彎腰下拜。
楊志慌忙扶起徐珪,還禮感激涕零的說道:“志本潦倒無名之人,承蒙主公收留,才得以苟全於亂世;如今主公主母下落不明,多虧老天有眼讓我尋得少主,大丈夫當有恩報恩,若少主公有令,在下願肝腦塗地,在所不辭!”一番話說的慷概激昂。
徐珪心中很是滿意,看來自己收買人心還是很有一套的嘛。
便扶起楊志,突然腦海中又響起了小三國的聲音:“恭喜主公完成成就‘收買人心’,獲得50能力點,楊志忠誠固定為100。”徐珪欣喜萬分,還真是一舉兩得啊。
接著在路上和楊志一路交談,兩人關係更加親密,見天色不早,便尋一個店休息去了。
走進幽州境內,只見城內一片祥和,人民生活安定。
行不多久,突然前面喧鬧了起來,兩人策馬走近一看,原來是有一大漢強搶民女,只見那大漢身高8尺半,膀大腰圓,腰挎一口大刀,長的是凶神惡煞,一看就不是善茬,所以儘管周圍很多人看熱鬧,但無一人敢上前替女子說話,徐珪本想靜觀其變,楊志卻忍不住了,便挎著寶刀,下馬大喝一聲:“大膽潑皮,光天化日之下安敢強搶民女,無視我大漢法律。”
這漢子見有人打擾他的好事,便站直了身板,趾高氣昂的衝著楊志大吼:“你是何人,怎敢壞我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