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不知道後世對他的蓋棺定論是怎樣,但他確實有一顆治世明君的心,想到關乎老百姓能否熬過這個冬天的火炭被解決了。
崇禎心裡就像是烘烤著一團炭火,熱切的問道:“愛卿,這種洗煤的水堰有多少,一共修築多少洗煤作坊,每日能洗出多少火炭。”
聽到崇禎三連問,就像當初把大弟子宋士慧推出來一樣,朱舜還是沒有自己回答,而是讓弟子徐積薪回答,讓他在皇帝面前好好的露一次臉。
爭取簡在帝心。
徐積薪被恩師推了一把,向前走了幾步,心裡對恩師十分的感激,想著等恩師哪天遭遇不測了一定給恩師守孝三年。
徐積薪覺察到皇帝的視線,沒有半點的怯場,展露出了他作為京城第一才子的鋒芒畢露:“啟稟皇上,這種由水泥修築的水道叫做浮選法洗煤池。”
“浮選法洗煤池配備大明蒸汽機修建而成的浮選洗煤池,一共有十座。”
“永定河岸邊一共修築了四十家洗煤廠,其中二十家的兩百座洗煤池洗出來的煤炭用來個供給整個順天府,讓老百姓享受工業化的紅利。”
“剩下的二十家洗煤廠的兩百座洗煤池,十家屬於山海關總兵滿桂,洗出來的煤炭全部透過平沙船送到了遼東。”
“還有十家洗煤廠的一百座洗煤池屬於鎮遠侯,本來是用來供給老百姓的,後來三邊總督孫傳庭傳來訊息說是西北的將士們缺少火炭,鎮遠侯便把所有的精煤不要一分銀子的送往了西北三邊。”
東林黨官員們看著在那高談闊論的徐積薪,不免有些羨慕,倒不是羨慕徐積薪的才學,而是羨慕徐積薪有一個好恩師。
大批次洗出精煤的功勞,對於當今的大明來說,作用還要大於畝產一千多斤的高產雜交水稻。
大明並不缺少糧食,只是缺少土地。
老百姓吃不上飯那是因為大明萬里疆土中的八成土地掌握在官僚鄉紳手裡,倘若這些土地平攤給老百姓,不敢說全部吃飽,最少能保證大部分老百姓不被餓死。
高產雜家水稻再是高產,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而高產雜交水稻最大的作用是在軍事上。
出產的糧食越多,需要種植糧食的壯丁也就越少,能夠抽調出來的軍士也就越多。
倘若大明的土地全部種上一千多斤的高產雜交水稻,也能按時收上來課稅,國力足夠供養五六百萬軍士。
還是至少。
但對於官紳不納糧並且沒有多少土地的大明來說,高產雜交水稻終究只是一個雞肋。
精煤就不一樣了,有了精煤足夠老百姓在越來越冷的冬天活下去,這可是活人無數的大功績。
有了這些洗煤廠每年冬天都能救活無數老百姓,要知道如今的鬼天氣,兩廣都開始下雪了,還是大雪。
只要能活下去,哪個老百姓願意背井離鄉遠離祖墳,四處奔波,過著今天活著明天或許就會被官兵砍了腦袋的擔心受怕日子。
崇禎不會看不出來,精煤在治國方面的作用,看出這個工業化第一波紅利對於國祚的延續。
延續國祚的大功,就這麼讓給弟子,誰不羨慕這樣的恩師。
朱舜的思想境界遠遠不是東林黨人所能理解的,在他內心深處,這幾個弟子其實比兒子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