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廠房建造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五臺水力珍妮紡紗機再次賺了一百兩的銀子,這次也是沒有全部拿來打造水力珍妮紡紗機。
只把朱氏紡紗廠的規模擴大到七臺,剩下的銀子全部用來購買杉木,建造水力廠房了。
七臺水力珍妮紡紗機也不少了,一個月能賺一百四十兩銀子,但是對於朱舜來說還遠遠不夠。
朱舜的老爹是官窯的窯工,下一步的謀劃就是建立一個水泥窯,爭取儘快把水泥給研究出來。
粗略估算了一下,建造一個小型水泥窯最少要一百八十兩銀子,這還只是建造小型水泥窯的價格,為了研究水泥的燒製,每個月還要投入一百兩左右的銀子。
一百四十兩,只剩下四十兩了。
另外京師大學堂的教材已經編撰好了,朱舜接下來就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工業的源動機上面,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必不可少的條件。
蒸汽機。
打造蒸汽機,需要大量的鋼鐵和橡膠,以明朝低的可憐的灌鋼法,鋼鐵的價格奇高,更是受到了明朝的嚴格把控,吞下的銀子更多。
橡膠更是第一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而且這玩意屬於有錢都沒有地方買的東西。
朱舜想起來橡膠就有些頭疼:“瑛國有皇家學會,法國也有一個法國科學院。”
“直到1736年,C·孔達米納跟著法國科學院的南美考察隊,去了一趟南美,才第一次發現了橡膠。”
“關鍵是南洋那些國家的橡膠樹,都是1736年以後從南美移植過來的,現在才是1630年,中間差了一百多年,上哪去找橡膠樹。”
現在正處於海上貿易極度繁榮的時期,想要找這種橡膠樹,只能依靠朱舜認識的那個佛郎機人魯維奧了。
一個物品的普及,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廣闊的市場,還是那句話,沒有錢一切都白搭。
朱舜在年前的時候,已經給魯維奧說過這件事了,橡膠的問題只能再等等了,現在最主要的是把朱氏紡紗廠給徹底的正規化。
朱舜在水力廠房門口等了一炷香時間,等來了工廠主朱壽。
朱家兄弟三個,分別叫做朱福、字忠仁,朱祿、字忠義,朱壽、字忠禮。
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姓名,很少有取字的。
朱舜的爺爺為了臉上有面子,花了半袋子冬粟米,找一位落魄秀才給家裡的三個兒子分別取了一個字。
及冠以後取的字,一是對於名的解釋,二是對於名的延伸。
那個落魄秀才也是個半桶水,就隨便取了三個聽起來好聽的字,其實和名沒有多大的聯絡。
就算是這樣,也是朱舜的爺爺這輩子幹過的最光宗耀祖的一件事。
工廠主朱壽跳下平沙船,手裡還拿著一袋子石灰,大概十斤左右:“舜兒,你買這個石灰有什麼用?”
朱舜接過來這袋子石灰,走進了水力廠房,裡面充斥著紡紗機的‘咔嚓’聲和水流的‘嘩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