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對無良媒體,從來都是很厭惡。
人們常說,謠言止於智者。
但如今的娛樂新聞要想撥開迷霧看到真相,還真是不容易。
比如,偽造嫁接,以往的謠言大多是一段文字,現在不僅有文字,還有嫁接或者偽造的圖片、影片來“佐證”,更有膽大者,連“見證者”都敢冒充。
又比如,腦補細節,一些媒體以明星某個事件為主幹,杜撰各種細節進行渲染,把簡單的真相講成了跌宕起伏的故事。
是,作為明星避免不了成為大眾娛樂的物件,可你不能故意歪曲事實,只為製造噱頭。
“呂布,你好!”
《一週刊》的女記者手裡的話筒已經遞到面前了。
“你好。”
看來是跑不掉了,呂布只能希望別把自己惹惱了,不然真不知道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女記者的眼睛在那張魅力十足的臉上停留了數秒,喉結滾動,嚥了咽口水,才道:“恭喜你成為首位拿到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的內地武術指導。”
你禮貌,我自然客氣,呂布微微一笑,道:“謝謝。”
“大家都知道你是從群演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能分享一下你成功的秘訣嗎?”
孤兒。
底層。
逆襲。
勵志人物是媒體喜歡報道的物件之一,因為能挖掘的東西非常多,也相對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
成功的人說什麼都對,但呂布卻不敢輕易開口,畢竟《一週刊》臭名昭著,不曉得會寫成什麼樣子,也許是自己太敏感,沉吟片刻後道:“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做自己。”
不給機會,是最好的應對之策。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這位女記者,下一個問題就沒那麼平和了:“你在獲獎感言中說你沒出力,是張縉一人的功勞,那為什麼不是張縉來領獎?”
呂布不緊不慢地道:“這個問題我可以幫你轉問。”
女記者繼續道:“你覺得內地武術指導與香江武術指導有什麼不同?”
呂布遊刃有餘的道:“這個問題我在頒獎臺上已經說過了。”
女記者不甘心的道:“覺得其他入圍的武術指導怎麼樣?”
呂布想了想,道:“我看過他們的很多作品,他們是我的前輩,是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覺得拿獎或者不拿獎不能證明什麼,只是一種鼓勵而已。”
女記者加大力度道:“單身和私人生活是否存在矛盾,該怎麼解決呢?”
這個問題真的是很刁鑽了,在私下被問出來,也是會很尷尬的,更何況是在採訪中,而且這裡面隱藏著陷阱,回答不注意一點必會被拿去做文章,呂布也沒有經過過多的思考,道:“就是生活中和你吃喝拉撒一樣,它屬於一個需要品,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它更多的是跟情感聯合在一起,對吧?”
好傢伙,還會反問了,女記者也不裝了,直截了當的道:“你能回應一下與高園園、金喜善的緋聞嗎?”
呂布淡淡的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似是而非。”
這段採訪讓女記者接連受挫,心情十分的鬱悶。
但是對於呂布而言,是極為恰當溫柔,有禮數,可謂是教科書式的公關語言。
“抱歉,我還有事,就到這吧。”
呂布見女記者還打算問,便找了個理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