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知道‘缶’嗎?”張億謀問道。
“缶?”呂布反問道。
“對,有個成語叫‘擊缶而歌’,就是古代……”張億謀正在解釋。
“大肚子小口兒的盛酒瓦器,我見過。”呂布打斷了他的話。
“見過?”張億謀疑惑道。
“哦,我的意思是,在古書上看到過。”呂布趕忙胡扯一個理由。
“什麼書?”張億謀追問道。
這很重要,因為已經好幾個月了,團隊在開場節目上一直沒有進展。
通常大型晚會的第一個節目,求一個熱鬧。
而這個熱鬧,一靠歌舞,二靠鑼鼓。
他要這個熱鬧,但不要鼓。
理由是,這個都用爛了。
為此,他甚至把自己多年前拍的萬寶路廣告片,當反面教材放給大家看,裡頭鼓聲震天動地,每一下敲擊,都招來他嫌棄鄙夷的眼神。
雖然不要鼓,但他要一個和擊鼓出來的效果差不多的樂器。
有人提名,扇子,上千人一揚扇,唰唰唰,但力量不夠,跟不上趟。
又有人提名,剁槍托,上千人跟打樁機一樣,咚咚咚,力量是夠了,卻沒有新意。
他就此再次強調了一個大方向,不是要多麼新,而是要沒見過。
經過討論,找到了一個古代樂器,祝。
這個別說沒見過,幾乎都沒聽過。
但祝狀如漏斗,沒有表面,只能左右擊打。
蒙一塊鼓面行不行?反正中國已經沒有活體傳承,能矇住人。
於是找來音樂史學家論證,然而專家一聽,直接就講這是被誤導了,因為相鄰的韓國等三個國家依然有祝的活體傳承,這麼做,會被笑。
就在進行不下去的時候,他想到一個成語——擊缶而歌。
缶是什麼?只聽過,沒見過,沒有活體傳承,弄成什麼樣子都不會招致批評。
而剛剛他也是隨口問一問呂布,沒想到還有驚喜。
呂布被問住了,他是胡扯的,哪裡有什麼書,缶這玩意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有的東西,在他那個時代又沒失傳,但不能說是親眼見過,沉默了一陣,只能硬著頭皮道:“什麼書我忘了,不過我可以把我看到的畫出來。”
張億謀聞言,將信將疑,從自己的揹包裡取出紙筆遞過去。
呂布當即接過紙筆,刷刷刷的畫了起來。
張億謀其實也見過,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有陶缶、銅缶,但是不是“擊缶而歌”的“缶”,沒有人知道,又是怎麼擊缶的,也沒有記載。
過了一會兒,呂布放下筆,把紙推過去,道:“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張億謀拿起來仔細一看,脫口道:“跟出土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