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嗣便藉機詢問了一番韓王這“隨侯珠”來歷,因為魏嗣可是聽說過“隨侯珠”與“和氏璧”皆乃楚傳國之寶,這“隨侯珠”又怎會輕易到了韓國王宮呢。
只聽韓王敘說了起來。
原來隨侯珠與和氏璧本就一直深藏在楚國深宮內,為楚國曆代楚王的傳國至寶。
可是到了春秋末年,楚昭王繼位,伍子胥引吳兵入郢,當時楚昭王倉促逃離郢都,只帶走了和氏璧,而卻遺下了“隨侯珠”。
這“隨侯珠”自然被伍子胥所得了,於是伍子胥想借鄭國做中間人,與當時最為強大的晉國交好,便把此“隨侯珠”贈給了鄭國。
而鄭國在位乃是鄭獻公,雖然鄭國剛剛經歷子產改革,但是子產還是改變不了鄭國國力衰弱的現實,只能繼續維持在晉、楚等大國之間苟活了,自然也不敢把“隨侯珠”留下來,得罪楚國了。
鄭獻公經過與正卿子太叔的一番商議後,決定把“隨侯珠”獻給了在晉國執政近三十年,已經告老還鄉的韓宣子韓起了。
這韓起十分聰明,把持晉國朝政之時,不像其它人一樣居功自傲,蠻橫強硬,而是顯得十分謙卑禮讓,最後退隱時,更是大公無私的把正卿之位讓給了同為晉國六卿的趙武,而沒有讓自己兒子繼承,所以韓宣子在晉國威望自然更重了。
但是這韓宣子雖然表面如此完美,但是其實卻是一個十分貪財之人,更是愛蒐集天下間各類奇珍異寶,所以其退隱之時,從都城絳往其封地韓原方向運送寶物的車隊延綿了數里之多。
鄭獻公與子太叔正是因為知道這韓宣子貪財,才把此楚國重寶“隨侯珠”獻給它的。
所以“隨侯珠”自此入了韓氏家中,因為晉國強勢,楚國在吳國進犯下,又差點遭遇到了亡國,所以楚昭王回郢復位後,也不敢再向韓宣子索要“隨侯珠”了。
魏嗣聽完韓王這敘說後,才明白了“隨侯珠”為何會在韓國宮中之事了,便問了句:
“難道當今楚王也不知道隨侯珠藏在貴國嗎?”
韓王回著:
“這寡人就不知道了,反正`隨侯珠`早已是我們韓國重寶,魏王您儘可放心收下,若楚國來問,只需回覆我韓國獻予魏王您之物便是。”
秦王在一旁說了句:
“是啊,如今我們正是要邀請魏王您一同討伐楚國的,魏王您就別再如此猶豫了,這`隨侯珠`本就不屬於楚國,而是始於隨國。”
魏嗣把眼光轉到了秦王身上:
“秦王,既然您與韓王這次約我們魏國伐楚,韓王都願意獻出`隨侯珠`嫁其女予寡人以示其誠意,不知道貴國又能拿出何等誠意來給我們魏國呢?”
秦王回著:
“我們秦國誠意,寡人也已經想好了,畢竟寡人之女早已經嫁予魏王您了,而這次就只能把寡人的愛子贏稷送往貴國大梁了,順便贈予貴國百車伐楚之糧,雖然糧食是少了一些,不知魏王您可否對此滿意呢?”
魏嗣輕輕一笑:
“秦王未免對於寡人的大魏太過敷衍了吧?一個不受寵的庶子和一百車糧食就想使得我們魏國與楚國再次兵戈交鋒嗎?難道秦王您不知道寡人之前與齊相、楚相可是在襄陵相會國的?”
秦王解釋著:
“魏王,看來您定然是誤會於我們秦國了,這贏稷可是寡人除了贏蕩外,最鍾愛的一子了,雖然年紀小,但是卻有一個心願,就是去魏王您的大梁遊玩一番。而無法為貴國提供更多糧食也是因為巴蜀糧草尚未運出,所以只要巴蜀糧草再次運抵咸陽,寡人一定會把這批糧食分予貴國一半的。”
魏嗣便說道:
“這糧食我們魏國如今倒是不太缺了,不過我們魏國更喜歡來大梁做客的是贏蕩公子,而非那贏稷,秦王您應該也知道,這贏蕩公子之母家本就我魏氏之女,而如今贏蕩公子更是娶了寡人之女為妻,與寡人更是親上加親了,所以秦王您是否可以考慮一番?”
秦王有些猶豫了:
“這……這……!”
一旁韓王趕緊過來對魏嗣說道:
“魏王,希望您能理解秦王,畢竟秦王現在與本王一般,都已是年事已高,最怕身邊沒有最親近的人陪伴了。”
魏嗣便馬上說了句:
“可是你們韓國太子不也尚在秦國嗎?韓王您年紀可比秦王長了不少,您才是最需要太子韓倉回來陪伴的吧?”
韓王自然心裡也是希望秦國放回自己因為上次韓國慘敗於秦,而不得已送到秦國去的兒子韓倉了,所以也沒有回魏王話,而是把眼光轉到了秦王身上。
秦王哪裡不知道韓王與魏王心思呢,自己讓韓太子在秦為質也是為了控制韓國了,而魏王要自己把太子蕩送往也是一樣的心思,而魏王這突然提及韓太子倉,更是高明,不僅為韓國討了人情,還使得自己這秦王有些無法下臺了,便笑著說道:
“這就容易了嘛,這次寡人回咸陽後,立刻就恭送韓倉公子歸國,然後再滿足小兒贏稷遊玩大梁的心意,不知道魏王您可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