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書院的路上依舊是黃貫在領路,林牧之經過集市的時候又買了幾本書。兩人都沒有說話,林牧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想些事情。
現在在東坡書院做了夫子,這可是大華最高學府,這種天才輩出的地方,真不拿點乾貨出來,全靠混?!混不了幾天!
一想到這個,林牧之的腦瓜子就嗡嗡直響!
為什麼林牧之那個年代禁止拍穿越回古代的電視劇?不是你拍的電視劇不好看,也不是你拍的太沒有含義,而是不夠尊重歷史,也不夠尊重你的祖宗。
這個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不僅人吃人,制度也吃人。 一般人都只覺得電視劇拍的好看,卻不知道在古代社會究竟殘酷到什麼程度。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那就是科舉制度,身為一個天朝人,應該沒有人會沒聽說過這個制度吧?那它究竟殘酷到什麼樣的程度?
首先它分為童生,這部分人只算做會識文斷字,相當於中學畢業。再是秀才,這才免強進了體制,可以說是大學畢業了。最後是舉人和貢生,貢生也是舉人,只是比舉人出類拔萃,在考取舉人後,會有一個殿試。前三甲的誕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郎了。
現在就順便跟你說一下,這個體制如何吃人?
大華朝人口過億,現在就用一億做基數。
在古代歷史最高的識字比例在百分之五。那麼大華朝現在就有五百萬識字的人。聽上去人不少,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可其中九層以上只是童生,剩下的也就都是秀才了。
有人肯定要質疑老溼了,小學都沒畢業嗎?那不還有個舉人的身份嗎?漏了嗎?
那麼就要說一說為什麼舉人會被稱之為舉人老爺?舉人這個身份,就是讀書人的龍門,躍過這道龍門,那麼恭喜你!可以出道了!
大華朝有十道,也就是十個省份,每三年一次秋闈,每道一百個名額,一次一千個,平均每年三百三十三人!那麼以三百三十三個舉人年產率對五十萬秀才的比例,有和沒有,有區別嗎?
要在一千五百個秀才裡殺出重圍,做最出彩的那一個,這中間的困難,去想吧!現在應該知道舉人這個身份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了吧?
還有誰?還有誰?現在敢說回到古代隨便混個舉人玩玩?
如果真有這種人,那麼老溼就給你講講教育體制的不同,就那種填鴨式教育出來的知識,給祖宗們提鞋都不配。如果大華的這種教育模式搬到老溼生活過的那個時代,可以開啟一種博士多如狗,院士便地走的模式。
比如去讀大學,就相當於秀才,畢業了,也就相當於剛進體制。以後給你三千一年的年薪,在不犯法的情況下,大學畢業證是終身制的,你讀不讀大學?
等你讀完大學,有人跟你說:
“考個研唄!”
你要不要問一問:
“考研有啥好處不?”
好處?!
為何說舉人和秀才的身份是由魚化龍?考了研,國家給房,給車,給田,一年的年薪過十萬,而且你可以選擇不工作!
這下你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削尖了腦袋也要往裡鑽。而其所從書本上要汲取多少知識?腦中所存的知識含量有多麼龐大了吧!
孔乙己和范進,也只是這種制度下千千萬萬個縮影之一。
所以,你可以說古人封建迷信,但千萬不要說祖宗愚昧無知。
地球是圓的,這他孃的在東漢年代,天朝人就知道了!天圓地方!都他孃的是糊弄百姓的!還記得那個大半夜不睡覺,跑到院子裡數星星的孩子嗎?對,就是張衡提出概念。
你所知道的事,古人未必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古人也未必不知道!
這也正是林牧之所犯愁的地方!自己一個文學系畢業的,他該教些啥?他能交些啥?
幹起本行教語文?
拉倒吧!文學稱聖的人有多少?文聖、亞聖、禮聖、書聖、字聖、詩聖等等不一而足!敢稱仙的又有幾人!才三個!趕巧了,自己書院的院長就算一個!
再說了,唐宋八大家一下出來六個!在這種天團面前教文學?莫說宋六家了,光大先生帶出來的弟子,靠剽竊的林牧之都不敢奢望能及其之萬一。就是街上隨便拉個秀才,分分鐘就能教做人。教語文這事,還是趕緊找個涼快地待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