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凡用手捏了一粒看看說道:“這是黃金?”
張復說道:“是金米。”
“金米?”沈一凡疑惑的看看自言的問了一句。
張復看著似乎有些興奮說道:“我一路看了,這一路有很多這樣的金米。難道陰兵押運的是金米?”
沈一凡和張復回到了山間小路上,一到小路上張復就非常驚訝的說道:“咦!這裡火把和招魂幡呢?”
接著沈一凡就發現有些不對勁,說道:“不對
!這不是原來的那條路。”
“怎麼可能?”張復說著打著強光電筒朝地上一照,蹲著又撿起了幾粒金米說道:“你看!金米還在。”
樹林裡的小路幾乎全都差不多,沈一凡看著金米有些納悶,自言道:“金米還在,但是路不是之前一條路了。”
張復問道:“你為什麼怎麼篤定?”
沈一凡說道:“這裡的樹木大都是老樹,最小的年輪古代在十年以上。而我們之前看到的小路兩邊樹木大致都要在上四年以上,大樹也不多。我能確定之前的道路和現在的道路完全不一樣。”
張復聽了之後也覺得有點問題,看了一下週圍的樹木,不由的就起了一層白毛汗,說道:“我們剛剛看到的山間小路難不成是古代的道路?”
沈一凡點點頭說道:“很有可能。”一邊說著一邊沿著山路朝前行走,在尋找金米。
張覆在後面一路跟隨,看見金米就把它收集起來然後,到了落泉溝口已經收集了滿滿一袋子的金米,沈一凡還是一路而去追尋著金米,一直到金米完全沒有了為止。
張復一邊捆紮裝金米的口袋一邊說道:“這次也算是個意外收穫。”
沈一凡抬頭看了下落泉溝的天空問道:“張復!這裡為什麼叫落泉溝?”
張復收拾這金米的口袋說道:“這裡是苦山山脈的落泉山,傳說古代的時候,這裡有一眼常年不會枯萎的泉水,不管那個季節都會向外冒著泉水。當時這裡還不叫落泉山好像叫神泉山。有一年周圍發生了百年難遇的旱災,苦山周圍除了這裡有水源其他的地方水源都已經枯竭了,當地百姓不遠千里要到這裡來搬運水源,非常辛苦。一日來了仙人將山頂的一眼泉水變成了一條溪流從這溝內流淌下來,方便百姓取水。後來就改名為落泉溝。”
張復指了下山溝兩邊的石壁說道:“這石壁光滑如鏡就是常年被溪水沖刷而成的。不過這幾年山上的泉水就沒有下來過,應該是地脈走向改了。”
沈一凡還是抬著頭看著上面嘴裡自言自語的說道:“前面是有死無生的奇門遁甲。上面是山峰。如果西川王陵不在前面那就是在上面。你上面有沒有去過?”
張復說道:“你有所不知,這落泉山和苦山山脈其他的山不一樣,這座山就像是一根柱子直入雲霄,兩邊雖然有些植被但是也沒有落腳的地方。落泉山中間就是這條山溝,落泉峰更是險峻,就像是柱子頭端上插了把刀露出的刀把子。當地有句順口溜:難走的飛渡橋,危險的老虎嶺,一把神刀在山頭,猿猴見了也犯愁。這後面兩句就是形容落泉山峰的險峻的。所以當地根本就沒有人上過落泉山峰。”
飛渡橋;老虎嶺我們按章不論。就光說這個落泉山確實險峻萬分,不光如此在整個苦山範圍內,落泉山的神鬼傳說最對,除了剛剛張復說的關於神泉山更名為落泉山的傳說,還有很多關於這個山峰的傳說。
最廣為流傳的傳說就是落泉山的陰兵借道和陰兵官倉。可能這和落泉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峰的險峻有著直接的關係。落泉山是渝北苦山的南北鎖舌,入北之咽喉,古代是川中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故此這裡歷代都是古代大仗的戰場。有人說這裡冤魂凝聚不散常能看到陰兵,也有人說當時落泉山上有一個西川隘口,可以使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陰兵借道我們在此就不在多說,我們說一下所謂的陰兵官倉。
傳說落泉山在張獻忠入川之時是西川國的一個主要要塞,是拱衛苦山以北西川國領土的最後一個屏障,傳聞西川王在落泉山上建立一個座堅固的要塞,將最為精銳的川甲鐵騎駐守在此,這支川甲鐵騎大概有四千人各各對西川王忠心耿耿,戰鬥力非凡,在此堅守長達一年之久,為了解決這支軍隊的糧草問題,張文川特地命人在山上建立一個糧倉,山中有泉後勤保障又充足,故此張獻忠的軍隊屢攻不下,最後只能放棄。
張獻忠的部隊沒有攻下,自然後來當地權貴的鄉團也屢戰不勝,最後有當地一名熟知地形的採藥人帶路,從一條羊腸小道進入苦山以北,一舉殲滅了西川國勢力,最後圍困落泉山,將其五千川甲鐵騎全部困死在山上。
傳說當時張文川是用一種非常先進的技術將糧食運上落泉山,這套裝置可以運糧自然也能將人馬運送上下,西川王大勢已去之後,張文川投靠了當地權貴將那套裝置毀之一炬,故此這才困死了西川王最後的五千人馬,導致西川國的滅國。
故此,當地傳說這裡的陰兵就是當時困死在山上的五千川甲鐵騎,因為他們還沒有接到西川王撤退的命令,故此就算是死了,鬼魂還是鎮守於此,為了解決軍糧的問題就有了陰兵借糧的靈異事件,還有就是在落泉山上有一座古代的官倉,是當時張文川按照明朝萬曆年間官倉的規模來建造的,故此被稱為陰兵官倉。
沈一凡對這裡已經瞭解的差不多了,他看著落泉溝上方說道:“看來我們要上去看看。”
接下來沈一凡一干人等又會遇到什麼冒險?落泉山上真的有傳說中關隘和官倉嗎?一切都要等到沈一凡等人設法攀上落泉山才能解開謎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