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4章 好好說,別罵人 (1 / 3)

“卡,咋不卡呢。”

鄭宇村有些憋屈,往事歷歷在目。

自從自己進入國防工業,尤其是航空口,擺在大家面前的大山永遠是材料學,而後才是其他困難。

從一開始的鈦64,到後來的吸波塗層,再到現在的碳纖維。

但凡是先進技術,國外總是在領先。

李亮只是被卡的難受,鄭宇村他們可是被卡的要窒息。

很長的一段時間。

航空口的動力全都來自於胸中滿腔的怨氣,可以養活邪劍仙的那種。

胡建明和黃勁就更不用說了。

他倆的歲數比鄭宇村大一倍,也經歷的多一倍的屈辱。

黃勁搖搖頭:“人家產業化的時候,我們的技術才剛起步。7511會議之後,統籌規劃了500萬元,搞了五個技術攻關組,後續六年又追加了2600萬投資,終於有碳纖維原絲和長絲的生產能力,能滿足一定國防需求。”

“可當我們往外看,國外廠商的技術突飛猛進,我們看似有突破,但實際上和國外的差距拉的更大了。”

聽到這番話。

胡建明也回想起了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

“我剛進入材料所那一年,咱們的政策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還有巴黎統籌條約擱那兒限制,人家既不出售技術,也不轉讓裝置。”

“我們單位煞費苦心,從一家國外不知名小企業手裡弄了兩臺裝置,拉回來一看,還沒法用。”

“就因為這事兒,搞得上面心裡沒底,也不敢加大投入。”

鄭宇村接過話頭:“這個事兒我聽我的領導講過。”

“當時我們空軍研究院負責三代機的事情。”

“咱們那個時候要把su57國產化,整個專案就卡在複合材料這一點。”

李亮聽完感慨良多。

這三位的年齡段,正好涵蓋整個複合材料的發展史。

最重要的是。

他們走過的路,踩過的坑,和龍雲遇到的困境一樣一樣的。

如此,距離感被拉近了一些。

他帶著調研團來到了龍雲的生產車間,離辦公樓只有一步之遙。

佔地面積很大,差不多是龍雲廠區的一半。

可鄭宇村注意到這個車間似乎並不是很繁忙。

大部分機器都處於停擺轉檯,只有幾臺需要執行保養的裝置還在正常運轉。

李亮拍了積攢著塵土的裝置,有些感慨。

“我爹當年在小日子那裡求爺爺告奶奶,買了這玩意兒。”

“這是東麗的淘汰裝置,基本算垃圾了。”

“可就算是這樣,人也不賣,最終我爹還是透過非正常渠道搞來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