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臺官員除了監督百官每日早朝,在每年的春季,也會派遣“風俗使”,下訪巡查地方州縣,秋季則是派遣“廉察使”下訪,聽取百姓訴訟、糾察冤假錯案、查處地方官員。
雖然御史臺下訪巡查風俗使與廉察使基本上皆是正八品下的監察御史,但御史臺的官員皆位高權重,有監管查處各級官員之權。
刑部尚書柳師承覺得自己搬不倒翰林院,就想著借御史臺的手,給此案的幕後黑手揪出來。
御史臺最是公正,只遵從司法與當今聖上之意,從不偏幫袒護任何人,柳師承相信,此案遞交給御史臺,很快就能查個水落石出。
果然如柳師承所設想的那般,御史臺很快就查明,真正洩露考卷試題的乃是翰林院的內閣學士及國子監祭酒,以及翰林院一干學士大臣。
浩浩蕩蕩一群人,皆被羈押在御史臺的司獄司,等待更進一步的詳細調查。
翰林院大學士嚴高竟然沒有涉及到洩題販賣試卷當中,這令很多人都十分的詫異。
但大皇子與揭露翰林院販賣考題的鴻臚寺卿,皆出面為翰林院大學士嚴高背書,道將洩題試卷交給鴻臚寺卿俞潤生手中的人,就是翰林院大學士嚴高大人。
大學士嚴高此舉也算是大義滅親,深受聖上褒獎。不過,大學士嚴高以治理不嚴,又年邁體虛為由,辭官閒賦在家。
聖上準了大學士嚴高的奏請,這下子,整個翰林院的所有職位,都一下子空了出來。
急於將自己勢力安插進翰林院的二皇子勢力,立刻聞風而動,積極舉薦自認為德才兼具的人,出任翰林院等職位。
洩露考題一事兒,幾乎把翰林院的名聲都敗盡了,動搖了翰林院在朝廷與民間的信譽。大皇子認為此時必須得重新注入新鮮血液,重塑翰林院之國學風範。
今年恩科考試已經從新開始,想必一定會有不少英年才俊嶄露頭角,不如就將今年金榜題名的學子考生,安排進翰林院任職,想必一定能夠帶來新的風氣。
軒轅帝覺得大皇子言之有理,點頭應允,但凡今年入殿試的一甲,皆可入翰林院為職。二甲與三甲,若是有意願入翰林院當職,經由鴻臚寺卿考核舉薦,吏部核定之後,也可到翰林院任職。
一時間,鴻臚寺卿風光無兩,就連對官員有任免之權,眼高於頂的吏部,也不得不登鴻臚寺卿的府門,以好將自己的親戚朋友,塞進鴻臚寺舉薦的名單之中。
之前被官員批判德行不夠,才引發貢院血案的大皇子,在洩題案這件事情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算是功過相抵。
皇帝對待大皇子的態度一直都是冷熱交替,時而讚揚兩句,時而嚴厲批判。
但是大家皆由此事兒看出,當今三位皇子,年齡尚幼的三皇子軒轅澈,不具備爭位儲君的能力,基本已經退出了這場未來的皇權之爭。
而剩下的二皇子,不學無術,一直依靠其母親與外祖父支撐,若是想要跨上儲君之位,除非痛改前非,好好的磨礪自己。
但從二皇子眼下每日隨著不著調的十九親王四處胡鬧的情況來看,想要其懸崖勒馬,腦袋清醒的努力學習,改變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恐怕比登天還難。
而大皇子在這場隱秘的儲君之爭當中,漸漸顯出獨佔鰲頭之勢,那些還在觀望之人,心中的那杆兒天秤,已經無意識的歪到了大皇子那一邊,這也令其他勢力的人,開始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