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系統你能正經點嗎> 第一卷 第八十四章: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第八十四章:水 (1 / 2)

《彷徨》中的象徵手法大概可以分為三類:①設定具有象徵性的人物;②構思具有象徵內涵的事件情節;③渲染充滿象徵意味的背景與氛圍。比如《長明燈》中的“瘋子”是敢於破壞舊勢力的民主戰士的象徵符號。這些人物的原始意義已經消失,成為某種理念的代替物。

象徵是把觀念轉化為形象,然後為作品的思想意義服務。魯迅的小說總是給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一定的象徵意義。如《祝福》對擺設祭神供品的描寫也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祥林嫂是一個一嫁再嫁的寡婦,供品就不能沾她的手。“不乾不淨,祖宗是不吃的。”這一段描寫暗示了祥林嫂連做奴隸的權力都沒有,顯示了封建主義神權對她的壓迫。《孤獨者》結尾寫道:“耳朵中有什麼掙扎著,久之,久之,終於掙扎出來了,隱約像是長嗥,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裡夾雜著憤怒的悲哀。”這狼的叫聲實際就是魏連殳孤獨、絕望、痛苦的靈魂的寄託物。

作品影響編輯

1999年6月,《彷徨》被《亞洲週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12。[26]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作品評價編輯

日本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家、翻譯家竹內好:這25篇小說含有各種傾向。可以看出他透過小說進行了各種嘗試。無論成功也好失敗(失敗的較多)也罷,每篇作品都從各自不同的距離和方向與作者發生關係。一般來講,這是很少有的情況。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王景山:舊勢力強大,不能停止戰鬥,而“新文苑”寂寞,“舊戰場”平安,一卒荷戟,布不成陣,這怎能不使魯迅產生一種沉重的孤獨的感覺呢?一頭是戰鬥的需要重任在肩,時不我待,一頭是孤寂的心情,難以排解。《彷徨》十一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這種現實,也準確地折射了魯迅當時的這種心態。沿著這一線索去理解《彷徨》,也許是比較符合魯迅原意的吧!

出版資訊編輯

《彷徨》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印行初版,列為魯迅所編“烏合叢書”之一。書名頁背後印有“陶元慶作書面”六字。同年再版時,改由北新上海分局負責,魯迅對改版並不滿意,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這回《彷徨》在上海再版,顏色都不對了,這在他(指封面設計者陶元慶)看來,就如別人將我們的文章改得不通一樣。”

《彷徨》在魯迅生前由北新書局印至第十五版,但第四版未見,且三、五版印數相連,所以該版可能實際並未印行。所收十一篇作品的手稿現都已不存。

而魯迅先生還有一本為人稱道的著作就是《朝花夕拾》

主要內容

《朝花夕拾》裡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抒發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

分篇簡介

⑴《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型別,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⑵《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她的懷念感激之情。

朝花夕拾(9⑶《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⑷《五猖會》以趕會為背景,描寫了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⑸《無常》透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⑺《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