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爺子談了大半天,各個專案一一敲定。
“你不打算自己主演了嗎?”
旁邊的佈雷特也差不多聽明白了。
按李子軒的意思,他居然準備另外找演員做男主角?
要知道,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好不容易才靠《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露一把臉,人氣正高。
不是應該剩勝追擊進軍好萊塢打好基礎嗎?
“沒必要,以後有的是機會,想演戲我可以給自己量身打造。”
李子軒說道。
很顯然,米國人民不允許一個外國人來拯救他們。
他現在在北美的人氣也沒那麼牢靠。
雙方初步敲定合作,達成共識,不過想要徹底談妥沒那麼容易。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利益分成問題。
老爺子對這個專案很看好,但是並沒有要投資一把的興趣。
雖然李子軒憑藉一部小電影證明了自己,計劃也做得很周詳。
然而靠他執導開拍一部好萊塢大片,他還是不大看好,或者說心裡沒底。
只是換個導演接手,不說李子軒願不願意安心當個投資人制片商,專案磨合的時間就不允許。
不過資金投資沒興趣,其它資源、人脈、器材方面的投資還是可以的。
老爺子承諾,包括演員陣容、技術人員、特效團隊、器材場地租賃他們都可以提供,甚至演員的片酬他們都可以幫忙談,作為資源的投入,算作50%的成本投入。
李子軒知道,這意味著屬於自己那一部分票房分成下來後,要分50%的利潤給他們。
另外還有發行費用沒算,這顯然不是他能接受的,給他20%還差不多。
要這樣他還不如自己花錢請人,或者乾脆給錢他們當個中間商,保證電影拍攝各種進度的需要算了。
老爺子當然也不肯只做這樣一件拉皮條的生意,要不然他還這麼費勁幹嘛?
雙方一番你來我往,遇事不決,對賭協議。
最終雙方敲定,票房低於5億美元,波塞冬影業要拿40%的成本分成,票房五億到七億,30%分成,七億到十億,25%分成,超過十億,20%分成。
老爺子對這個協議很滿意,五億票房的門檻已經不低,按李子軒最終能拿到總票房35%分成的標準算,他能拿到總票房的14%。
7000萬的收成,相對於投入,已經可以賭一把。
當然,票房越高越好,如果真超過十億,他只拿總票房的7%又何妨?他一樣有7000萬以上的收成。
無論誰贏了,他都沒虧,這樣的對賭協議不籤等什麼?
相反,他現在反而擔心的是票房達不到五億,他連7000萬都沒有。
所以,為了有錢賺,大家都要通力合作把專案搞好,這也是符合大家利益需求和目標的。
況且電影發行方面還需要波塞冬影業,那裡還可以收割一部分票房。
當然,至於李子軒能把發行費用談到多少,那就要看他本事。
在發行費和成本投入之間,他們波塞冬怎樣才能取到最大值,也需要計算一番。
發行肯定不止他們一家,到時候發行費也是要和別人分的。
李子軒對這個結果也很滿意,除了演員片酬和特效團隊費用這兩大塊,其它一切費用波塞冬影業都會承包。
而波塞冬影業自己公司裡就有不少人力物力可以用,也省掉一大筆錢,雙方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