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場。
《1937》集中在兩個人物,印刷工人陸大川和學徒工陸水生兩兄弟的生死存亡。
有群像,但是全部融合在主線之內,主要講述兩個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視角,在大屠殺中如何逃亡,沒有過多劇情向的炫技。
依然是沈三通的風格,簡單便於理解。
書面下的線條,到底有多少,交給觀眾自己去體會。
南京。
1937年,11月,深秋。
秋雨淅淅瀝瀝的落下,太平南路仁和印刷社裡。
空襲警報時印刷機卡頓,24歲的陸大川修理好老式印刷機踏板,繼續印製婚宴請柬。
15歲的弟弟陸水生蹲在鉛字架前,用紫金山的楓葉當書籤,原本金色的楓葉被戰火燻成了焦褐色。
穿長衫的賬房先生老周衝進來,提醒道:“快收《金陵晚報》號外!蔣委員長說要死守南京!”
陸大川盯著替米鋪老闆兒子代印的定製件,剛印好的婚宴請柬,紅油墨在請柬上洇成血滴狀。
米鋪老闆兒子過來催貨:“明天必須送到!”
弟弟陸水生髮現請柬日期是12月12日,正是守軍說能守住的日子。
巷口賣板鴨的老秦頭咳嗽著說:“川娃子,幫我印幾份認字圖,孫子要開蒙了。”
當夜。
陸大川把兩袋麵粉換成鹽,說:“子彈會缺,鹽永遠有用。”
劇情圍繞著兄弟倆的生活,著重刻畫兵臨城下普通人的生活。
日軍侵略的訊息他們老早就聽說了,看著城市一個接一個的淪陷,陸大川心裡焦急不已。
同事勸他不要太擔心,說:“南京可是首都,國民政府在這兒,不會出事的。”
11月20日。
國民政府正式遷都重慶,讓南京城再度蒙上了一層陰霾。
政府官員、富商,權貴階層自11月起透過鐵路、輪船撤離。
但普通人依然要生活,為自己的三餐忙碌,陸大川兄弟也是如此。
他們也想走,但是卻無法離開。
按照南京特別市政府1936年《印刷業工資指導標準》,印刷工陸大川月薪為12元法幣。
作為學徒的弟弟陸水生月薪更低,按照金陵印書館1937年賬冊記錄,只有2元津貼。
兄弟合計月收入14元。
1937年8月前的正常時期,滬寧鐵路三等座,南京到上海1.8元,招商局江輪統艙,南京到武漢3.2元
日寇來襲,,各項費用暴漲,交通費也不例外。
從1937年11月開始,按照11月15日《新民報》顯示,廣告鐵路票飆升十倍有餘,黑市價20元,能不能買到全靠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