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裡劉邦匍匐哀求,以共分天下謊言騙取生機。
項羽還成了劉邦的陰影,將項羽骨灰摻入泥漿築牆。
幸虧中國有史書,傳承也未斷絕,否則未必不能成為“真敢拍”。
《王的盛宴》的失敗原因,歸結於敘事上的混亂,沒有輕易怪觀眾。
不是片方心善,是這一世有三通娛樂的歷史大片做比較。
要是沒有三通娛樂做成的歷史系列,這鍋肯定還是觀眾的。
又要怪題材。
理由多了,歷史題材存在商業化困境。
嚴肅歷史題材在中國市場的風險,高成本、低迴報、觀眾接受度有限。
非娛樂化歷史敘事,觀眾欣賞不了。
觀眾還是要背鍋。
然後導演假裝反思一下,開始創作轉型,轉向更商業化的專案。
再然後,行業分析,《王的盛宴》的票房潰敗,既是歷史題材與商業市場錯位的結果,也折射出導演在藝術表達與觀眾需求間的失衡。
再加上《1942》,共同成為2012年賀歲檔的雙輸案例,為中國電影行業敲響了歷史敘事需兼顧藝術性、可看性與市場規律的警鐘。
以後古裝大片逐漸凋零,嚴肅歷史也隨之埋葬。
這一世,有關方面提前遭遇了輿論衝擊。
《王的盛宴》因為三通娛樂的歷史大片一部接著一部的大賣找不到藉口,《1937》票房一路走高,導致《南京南京》舊賬也被翻了出來。
《1937》和《1942》只能說是“嚴肅歷史”大類,與《南京!南京!》則是同一題材。
觀眾考證起來,更是賣力。
何況後面還有沈三通的一雙黑手引導。
兩部電影的歷史觀與敘事,差異明顯。
《1937》強調普通民眾在歷史中的主體性,透過底層人民的自救與組織化抗爭,傳遞人民是歷史推動者的信念,將南京大屠殺的苦難昇華為民族精神的覺醒,最終落腳於團結與自強才能抵禦外侮的積極結論。
對侵略者的態度,毫不掩飾,立場鮮明!
日寇被塑造為高度組織化的暴力機器,其暴行具有系統性與非人性化特徵,避免對施暴者進行心理共情,強化民族對立的尖銳性。
對侵略暴行的呈現方式剋制,但也直白,直接展現日寇系統性屠殺,集體處決、孕婦剖腹。
服務於人民創造歷史,服務於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凝聚力量。
而《南京!南京!》說好聽點,叫做試圖打破單一敘事。
透過中日雙方視角,中國士兵、日本士兵角川、國際人士,展現戰爭的複雜性與人性的異化。
關注個體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掙扎,角川的自省、拉貝的無力感,而非明確的民族主義敘事。
說難聽點,導演屁股坐在了本子身上。
很會為本子著想,聚焦侵略者心理,一步跨越到了歷史虛無主義。
不厭其煩的描寫角川內心的厭惡與掙扎。
導演客觀上給日寇洗了。
將日寇塑造成個人厭惡暴行,只是受軍國主義裹挾,弱化、模糊了歷史罪責,解構了嚴肅性,削弱了對侵略本質的批判力度。
陷入了侵略者視角,嘴上是嘗試探討侵略者的人性維度,實際上透過深入角川的矛盾心理,悄無聲息,幫對方甩了鍋。
和活躍在東大輿論場上的某些力量,有相似之處。
提到日寇侵略,便擷取重要人物的一些片段。
平時一點不信,也一點不支援,在這時候,忽然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