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辦公樓下,霧凇正簌簌抖落風雪。
寒意順著脖頸鑽了進來,張一謀縮了縮頭,旁邊陪著他的副局長,和他同姓的老張道:“別往心裡去,小沈還沒咱一半歲數大。”
嘴上安慰張一謀不要一般見識,卻恨不得雙方打起來。
只有這樣電影局這個裁判,才有存在感。
以往都是幫扶,每年保國產片份額焦頭爛額,和院線方扯皮施壓,給廢物影視公司做心理按摩。
忍受學院派一邊要錢,一邊要放開審查的聒噪。
還沒完,港臺方面的小心思,以及相應的合作任務。
隨著三通娛樂崛起,電影局來到了以往沒有的生態位,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竟然探一探好萊塢進口片的底,今年證明了,好萊塢電影存在上限。
張一謀說:“我認為有必要回應一下,不是為了他說什麼,而是說我自己認為有必要。炒作床戲確實不應該。”
老張不置可否:“隨你,放心吧,今天做了安排,不會有問題。”
張一謀稍稍鬆了口氣。
說明官方想在市場化與意識形態間尋找一個平衡,默許沈三通批評他,但同樣接受他的解釋。
三樓的會議中心,空調嗡嗡作響,暖氣打的很足。
張一謀走進來。
剎那。
場面安靜下來。
本身張一謀地位就很高,再加上一週前沈三通直播炮轟,首次半公開露面,自然吸引了所有與會的導演們,以及專家們的關注,成為了目光中心。
不乏看好戲,幸災樂禍的人。
張一謀多少年沒這麼狼狽過了。
一直以來,張一謀的“大片模式”被視作中國電影產業化標杆,國際影響力也有助於文化輸出,與電影戰略目標一致。
08年擔任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後,他就是官方認可的“國家名片”導演。
再加上作品在題材選擇和藝術表達上,長期符合主流價值觀,《金陵十三釵》雖涉及敏感歷史,但獲得電影局立項支援,並代表中國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顯示很受信任。
《金陵十三釵》達不到張偉評那個大嘴巴說的比肩《狼牙》的二十億,也沒破十億,但七億多是有的。
本來將會繼續推動國產電影商業化程序,符合電影局鼓勵高票房主旋律影片的政策導向,同時也完善電影生態結構。
不能三通娛樂一家獨大吧?
不出意外出了意外。
老張見差不多,喝了口茶:“人都來齊了,咱們開始吧。”
張一謀示意自己有話說;“我想先回應《金陵十三釵》惹上的爭議。”
老張說:“不急,咱不要太嚴肅,就當新春茶話會。”
張一謀堅持道:“我認為有必要。”
“行。”見他說到這份上,副局長老張沒再阻止。
一方面需要藉助張一謀的國際聲譽提升電影軟實力。
另一方面,《金陵十三釵》涉及了審查爭議,不只是沈三通說的問題,還有基督教元素,最終版本也是經過刪改後。
態度是“有限支援”。
預設影片“衝奧”,但是並不宣傳,也沒有全力支援其海外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