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在小本本上,記下自己的想法,未來電影行業,乃至於娛樂、文化行業,大概有三道關。
第一道是眼下影視資本的迅速膨脹。
《白蛇》《畫壁》這點場外手段只是開始,等到院線完全聯合,製作、發行、院線幾方力量鐵板一塊,那個時候才叫一個明目張膽。
沈三通相信到到時連他的電影,也敢踩。
可無論如何,三通娛樂不能幹。
不能飄,不能搞陰陽合同,更不能操縱股價。
第二道是網際網路關。
不是說網際網路資本進來,而是三通娛樂要在未來的網際網路時代,繼續保持初心。
在複雜的輿論當中,能夠依然毫不動搖,以內容為主。
這一關裡面,也包括粉圈,包括主動去蹭社會爭議話題,尤其是隨著自媒體時代興起。
這些是捷徑,但也是死路。
電影粉圈化會導致自產自銷,票房、影評、“觀眾評論”全部不可信。
觀眾評論要打引號,全是水軍。
比如《射鵰》電影由肖佔出演,粉圈電影就是粉圈電影,偏偏想要以粉絲裹挾著路人入場。
而且針對不同博主,有不同的話術。
非娛樂博主,偏向於大眾博主,下面就是“我爸媽初一從來不去影院的,這次說要去看射鵰”“你敢信今早是我爸先拿著手機叫我來給他選座的”“我爺爺從來不看,但是武俠要看”.
不是直接推薦,但是給人一種感覺,大年初一帶著父母、爺爺奶奶去看《射鵰》是個不錯的選擇。
什麼是真?
什麼是假?
分不出來啊。
一開始這個玩法能賺,但是當粉圈口碑全面崩塌之後,觀眾不會相信任何人,只會接受線下朋友的推薦。
首周票房都不可信,要等次周再看票房走勢。
也就意味著,所有電影都要被路人觀眾打上不可信任的標籤,要先自證自己不是騙人的。
甚至因為粉圈話術迭代,連自證都可以是話術之一。
社會爭議話題更是不能碰。
在初期有收益,可問題在於,不可持續。
抖印和某乎,以及微博,社會議題多的是。
想要精神內耗,到晚上吃這些平臺的情緒垃圾就是了,不僅管飽,還不要錢。
拍這類撕裂社會的電影,電影就沒有存在意義了。
到處都可以吃屎,為什麼要花錢進影院呢?
而且網路上吃屎的,很多數字生命自說自話,人家工作如此。
有幾個正常人?
看電影需要真人花錢購買,用題材去撞社會議題,給人的感覺就是電影圈和網路空間的糞坑沒有區別。
見到糞坑在前面,正常人是繞著走。
第三道關,則是“精英”文化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