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帶著劇組飛回國內。
《泰囧》只剩下國內戲,相比國外很少,公司場景在三通大廈取景。
範兵兵過來客串。
聊起圈內話題。
她嘖嘖稱奇:“《南京》和《拉貝日記》製片方,打的挺厲害。”
沈三通又一次開了眼:“同期,題材又相同,《拉貝》還是華夷操作的,撒黑稿很正常。”
陸釧大佐眼下是較為進步的!
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陸釧大佐銳評了《拉貝》這部戲,還有這個人。
在《南京》中給拉貝的秘書設計的是負面角色,罕見。
陸釧接受採訪表示,“進入東大人視野的只有德子人救了東大人,對我們不是好事,難道下一次也祈求出現救世主?”
又說,“在拉貝日記中有本子人找妓女的事,只有一句話。”
“忽然意識到,人是有立場的,再怎麼幫我們,他也是德子人,不會站在我們立場上。”
“如果只記得德子人救了人,這對死去的人是不公平的。”
“辛德勒是作為猶的對立面來拯救他們,但拉貝不是,他是納催,是第三方,不是當事人,大屠殺之後兩週就帶著二十箱文物顛簸,仔細看日記,過節他還吃火雞,和辛德勒沒法比。”
“《拉貝》是德子人給自己拍的主旋律,在經濟危機下重新在歐洲給德子樹立形象,我覺得是侵佔國人公眾記憶。”
陸釧和記者爭論拉貝功勞,“拉貝救了20萬國人,你哪隻眼睛看到的,那是本子人覺得殺掉30萬後沒必要再殺,所以才讓20萬人活了下來。”
“大屠殺,歸根結底是東大和本子的事,拉貝有份,但半道走了,而且中華民族多少年起起伏伏,哪次是外國人救了我們?”
“如今《拉貝》要樹立德子是救世主,要讓我們在納催旗下受庇護,末了你還要為你的感恩付錢,伱每六十塊錢的票錢,一半要去德子,所以我不會在東大電影院裡看,我可能會買碟。”
最後一句話說明,陸釧大佐貶低《拉貝》,主要是票房大戰。
“你要不要評價這兩部?”範兵兵問,沈三通對這類話題很活躍。
沈三通搖頭:“都是妖魔鬼怪,我評價個屁。”
“《拉貝》這部戲,原型也許有可取之處,但還真就是陸釧所說那樣,是為了讓我們感恩。”
“至於陸釧,也好不了哪去,拿慰安婦來炒作。”
範兵兵:“非要你選一部呢?”
沈三通:“為什麼非要選,都不咋地,我就不能不選嗎?”
範兵兵:“觀眾現在進電影院,必須要選,你為什麼不能選?”
沈三通:“這就是悲哀之處,觀眾要在壞的當中,選一個次壞的,太可憐了。”
“而且這部戲背後各有力量在推動,老謀子的《金陵十三釵》大概也是誰的鉤子,要製造某種輿論,為一些勢力說話。”
對手一個個都是擬人玩意。
沈三通的戲想不火都難。
真要說,陸釧《南京》還算可以。
他只是菜,不算壞。
《南京》這部戲,陸釧和本子聯絡不深,他就是掌握不住,抄了《辛德勒名單》,弄得一個本子兵懺悔的如同辛德勒。
當然,本子影響肯定有,別說現在,以後也有影響。
這是整體風氣的問題,就是這個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