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透過電影,把一些事展現出來。
客觀來說,東大蛋白質標準定的有些偏高。
東大乳製品發展基礎並不如米國、歐盟等國家。
幾十年前,牛奶在東大還是高階營養品,產品非常稀缺,僅有少數農墾系統的農場生產。
1986年制定的國標主要是為了監管這一體系出產的乳製品。
而大量散養的奶農,技術能力比不上有完整農墾體系的農場,很難達到這個標準。
事實上,三氯氰胺事件發生後,10年頒佈的新國標,下調了標準。
技術能力就是比不過紐西蘭、丹麥等乳製品輸出大國。
人家畜牧業歷史長,種牛之類,經過幾代培育。
不如實事求是,定一個本土奶農技術可以達到的標準,再嚴格監管。
總不能把奶製品拱手全讓給外資?
一些媒體就是這樣的想法。
它們高度嚮往一個完全,徹底,無死角的“體面社會”。
而它們往往認為,這種體面社會在人間的最佳代表,就是它們精的國家,如米國、本子。
實際上,純粹是幻想。
前世,奶粉汙染事件之後,FDA(米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曾在一份公告中傳達了其對於三聚氰胺的“零容忍”政策。
當時米國的奶粉生產商、新聞媒體等都把這一表態解讀為,嬰兒奶粉中只要檢測出三聚氰胺,無論含量高低,都不得在米國市場上銷售。
含沙射影把矛頭指向東大奶企。
公告傳達一個月後,FDA抽樣檢測了米國本土產的嬰兒奶粉。
結果顯示,在被檢測分析的77個樣本中,雀巢公司某種嬰兒奶粉的一個樣本有2次檢測顯示含三聚氰胺,含量分別為百萬分之 0.137和百萬分之0.14。
美贊臣公司某種嬰兒奶粉的一個樣本有3次檢測都顯示含有三聚氰酸,含量為百萬分之0.247。
米國官方踢到鐵板了!
惹到雀巢和美贊臣,話題戛然而止。
惹不起!
米國FDA的態度也立馬呈180度的轉變,宣佈道:“FDA從未說過、也沒有暗示過,米國國內生產的奶粉完全不含三聚氰胺。”
米國FDA負責食品安全的高階官員史蒂芬桑德洛夫則一改“零容忍”態度,劃定三聚氰胺含量的“安全線”。
向外界宣佈,在米國銷售的嬰兒奶粉,如果奶粉中不同時含有三聚氰胺及其衍生物三聚氰酸、且任一者含量不超過百萬分之一(1ppm,則為安全產品。
也就是說,嬰兒配方奶粉的三聚氰胺或三聚氰酸的含量不得超過1ppm。
於是,三聚氰胺在米國開始“被合法”。
米國法律撞上了大公司,會自動抬高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