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楠生沒有因為沈三通強勢,就放棄在選角上的話語權。
說起了武則天的選角,建議道:“武則天,劉佳玲怎麼樣,要是確定我能要個友情價。”
施楠生說沈三通喜歡聽的話:“她只是港島出道,其實是內地人,當年在港島飽受歧視,你可以放心使用。”
一番不給劉德化,她希望二番能給劉佳玲。
這部戲資金管理方面,全程是火車頭掌握,她和許可只是拿片酬。
許可有導演功底,吃飯的本領硬,不爭不搶也有話語權。
相對而言,施楠生自己接近於對接許可的專屬製片人。
劇組管理方面,她比內地其他導演的製片人要強,但是和火車頭沒法比。
沈三通的團隊管理,《赤壁》專案後業內聞名,最高几千人,累計幾萬人次的群演,管理井井有條。
施楠生有清晰體會,沈三通更重視作為導演的許可,她只是請許可的添頭。
好強的她,自然不願意在專案裡邊緣化。
武則天誰來演,沈三通不是很在乎,說道:“這個事情你們自己商量,氣場大的女演員很多。”
“呂中老師,劉曉慶可以作為備選,演技方面也不差。”
“接下來全面推進專案,小事你們決定。”
小事沈三通不想多管。
只要劇情不要像原版那樣弱智就行。
原版《通天帝國》梁佳輝作為最大的反派沙陀,為了阻止武則天登基,建造了一個碩大的佛像,準備在登基大典時倒塌,將武則天壓死。
為什麼要壓死?
正常邏輯,想到死也想不通。
有那個組織能力,和人力物力,直接殺進去砍了武則天腦袋就是了。
之所以有這種劇情,不是為了壓死武則天,而是要毀掉通天浮屠。
把這個場景展現出來。
為了展現這個場景,所以才設計了反派沙陀要用這種方式弄死武則天。
如果武則天在佛像搖搖欲墜的時候逃跑了怎麼辦?
沒想過。
更沒想過,武則天在殿外廣場欣賞天色的時候,讓手下射死。
就是要用通天浮屠壓死。
這樣的劇情,演員很難發揮。
演戲首要是自然,帶動觀眾入戲,才有爆發力,才有生命力,有活力。
劇情推進生硬,觀眾下意識會覺得彆扭,看的出戏。
武則天對狄仁傑說道:“天下當知沒有狄仁傑,就沒有武曌。”
這樣的臺詞,演員再好也沒用。
可以用打光、走位、構圖等輔助手段,展示角色戲份的主次,但不能把戲外的演員番位帶入了電影。
吳語森版《赤壁》也是這個毛病。
電影裡站位、互動,不考慮歷史人物之間的地位差距,根據現實番位來弄。
沈三通只要《通天帝國》沿著他的意志做下去,總結道:“我只抓總的,許導盡情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