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十年後,可以直接點名。
沈三通的《盜夢》,奔著系列去的。
不搞系列實在太可惜,米國提供的素材實在太多。
米國搞完,可以扒一扒列強。
一百部都拍不完,實在是地理大屠殺以來,這些擬人玩意,過於大缺大德。
要看第一部票房成績。
第一部成功,沈三通一定要做系列。
中午。
沈三通約了姜聞吃飯。
這個時候的姜聞很頹廢,也低氣壓,但正好。
不這樣沈三通也不會找他。
姜聞起點,比馮曉剛和張一謀高很多,很多。
95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公映之前,就有投資商找到姜聞,成立了陽光燦爛製片公司。
這家公司和周小文的大洋公司一起完成了影片的發行。
不過很快,這個公司就不知下落。
幾乎同一時期,馮曉剛也和王碩一起經營過好夢公司,也不成功。
一直到遇到王忠軍和華夷兄弟,藉助資本力量,馮曉剛才開始規模化、有流程地運作自己的作品。
而姜聞並未選擇華夷兄弟這樣的平臺。
他自己成立了不亦樂乎電影工作室,屬於專案式運作。
姜聞拍一部電影,朋友和工作人員就來幫忙。
電影拍完了,大家也就幹別的去了。
這種工作方式適合姜聞的拍戲狀態,但也導致他多年來都沒有穩定的合作伙伴。
沈三通看來,這跟姜聞的性格和創作理念有關。
姜聞其實有市場理念,但是落實到做法時,卻和商業格格不入。
經常幾年磨一劍,沒有公司拖得起。
王忠軍在《鬼子來了》投過他,比投馮曉剛還早,但王忠軍籤馮曉剛不籤姜文。
馮曉剛可以一年一部,姜聞就不行。
姜聞覺得這樣自己變成一個拍片機器。
王忠軍接受採訪《東方企業家》採訪談過,導演要成功,除了會拍電影,會拍好電影,還要看運氣。
平臺,合作者,檔期和宣傳,缺一不可。
放在今天,姜聞毫無計劃地超支,或者冒失地和體制較勁,跟不上時代。
其實就是吐槽《鬼子來了》把他坑慘了,連姜聞自己也禁導五年。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不分上下手,也沒有敬酒之類的,愛吃什麼吃什麼,愛喝多少喝多少。
沈三通談到正題:“老哥,聽說你最近和於東鬧得不是很愉快?”
姜聞道:“哎,我害他賠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