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電影理論,學術,媒體,有意無意的貶低喜劇,導致喜劇從業者揹負道德壓力。”
“說到底,不想和觀眾共舞,說的嚴重一點,對抗群眾觀點。”
“喜劇讓觀眾笑哈哈,越這樣我越要貶低,在學術、在藝術、在獎項,排斥你。”
哪怕是票房為王,電影市場化極度發達的後世,也是這個吊毛理論。
沈藤不願意演喜劇。
《抓娃娃》這部戲,想弄很深的東西。
陸釧批評是低質強鹼性搞笑片,發明了一個弔詞匯。
憑什麼喜劇電影要在鄙視鏈的最低端?
誰在給喜劇電影從業者壓力,誰在塑造這種刻板印象?
誰不願意讓觀眾笑一笑,誰看不得觀眾開心?
換個角度,為什麼讓觀眾一笑的喜劇電影,不能是高階的呢?
這就是標準問題。
標準不掌握在觀眾的手裡,不掌握在絕大部分觀眾手裡。
掌握在另一群人手裡。
如果標準掌握在普通觀眾手裡,喜劇電影比現實題材電影要更高階。
這些人也不只是排斥喜劇,《戰狼2》無數從業人員受益,又如何,《流浪地球》帶動行業進步,流程科學化,特效提升一個檔次,又如何?
一樣看不上,說到底不是喜劇問題,和型別無關。
不是徒子徒孫不是這個圈子的,好也是不好。
這又是於東不好碰的話題,於東道:“寧昊也是,《石頭》他要證明自己,還有沈導你的把控,邊緣、黑色色彩大大降低,才能有破四億的票房。”
“《賽車》寧昊自己來,也有笑點,但更多敘事上炫技。”
“他的下一部戲,不出意外,也不會搞寧氏喜劇,很可能弄一部完全不喜劇的電影。”
沈三通暗暗點頭,於東是有兩把刷子的。
於東開始吹:“沈導,只有你,通透、明亮,沒有糾結和自我沉浸,把自己的想法包裹在電影之中。”
“更不會受混亂風氣的影響,堅持做自己的電影,所以觀眾才會支援您。”
於東這個說法深得他心,沈三通謙虛道:“我自己不算什麼,還是觀眾。只能說我有基本的感恩之心。”
《生快2》有這種成績,離不開觀眾支援。
後世大量觀眾多刷《流浪地球》1和2,很多不進影院的人,只等著第三部。
沈三通換個角度去想,《南京!南京!》票房之所以破億,也是觀眾欣賞其優點。
沈三通也是後世回來,被各種騷操作氣的不行,對很多細節很在意。
觀眾心態很放鬆,在解決有無的時候。
有,就看優點。
要等到總量飽和,要求才會越來越高。
說到底,中國人非常自由,寬容,沒那麼敏感。
沈三通感慨道:“是我們觀眾太好了,只要稍微尊重他們,他們就會給我們回報。”
於東道:“還是你高,其他導演不會怎麼想,只會認為成功是自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