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後,西方制定的規則越行不通。
尤其是和東大有關的。
早年,國際電影節就是模具,五代六代導演,要在裡面生長。
只是不同電影節,調性不同,模具形狀不同。
本質是一樣的。
加入WTO,開始市場化,院線改革,規則就不一樣了。
有本國市場供養國產電影。
媒體對國際電影節有興趣,觀眾卻不感興趣。
所謂國際大獎,對票房的效果,幾百萬,上千萬撐死。
這個效果,還和國際大獎無關。
是為國爭光,所以觀眾去看。
文藝片愛好者、國際電影節崇拜者,沒幾個。
到了14年的時候。
不只是商業電影更加成熟,文藝電影規則也完全改寫。
國內文藝片市場擴大,縱使院線回不了本,還有亂七八糟的版權收益。
網際網路影片平臺發展起來後,總能賣個三瓜兩棗。
因此後來。
除了一群五代、六代老登拍藝術片還帶著被刻意打磨,一個模子的味道。
後來年輕文藝登拍藝術片。
一個比一個抽象起來,什麼都有。
甚至因為國內市場大爆發,連五代、六代老登,也打破了模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經濟不靠國際電影節,腦子裡也許還唸叨著要聽話,行為上已經不聽話。
網友關注到婁也的爛活,是整了個大的。
在此之前,他其實也弄過爛活。
電影主題偏向城市裡的後現代化,同性之類。
嘴上聽話,說融入,實際是不聽話。
培養他的人,需要營造是叢林、原始景象。
婁也搞後現代化,城市話題,是不自覺的弒主。
不斷墳頭蹦迪。
越來越無法管束,才有了24年的名場面。
一些人從看猴戲的,變成了猴。
婁也嘴上聽話,行為來個大的。
都不是扇了洋人嘴巴子那麼簡單。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分數。
不是零,是沒有。
婁也只是整天吃外賣,人家死的是自己的媽。
藝術總監、評委團,包括觀眾,都化了。
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