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鍛鍊送郭凡去北電讀個管理專業研究生,導演系就不必了。
沈三通怕郭凡好的不學,學壞的。
娛樂圈導演裡,腦子正常的人不多。
沈三通叫來寧昊,拿出一疊列印好的資料:“多關注觀眾和正常人的看法,少看負面訊息,道不同不相為謀。”
挽救寧昊,或者讓賽車不出問題。
至於賽車之後,沈三通打算先看看。
不行就放走。
他不覺得捧出寧昊,就能控制寧昊。
不搞人身依附,來去自由。
而且從個人利益考慮,學院派風格、故事片、文藝片、文青腦、過度自我表達等,對沈三通不是壞事。
沒有對比,如何顯得他的優秀?
從超市到生快,再到石頭,之所以有這個成績,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他導演或者操盤的電影,沒有競品。
獨一份。
寧昊翻看沈三通遞過來的資料,還以為是下部戲有關工作。
沒想到是整理的電影評論。
在這裡,我必須打破原則,無條件支援一次《瘋狂的石頭》。
坦白說在影片最開始,我無法掩飾自己對該片的厭惡,太多蓋裡奇和SABU的東西黯淡了導演的個人才華。
假如一味照搬模式的話,毫無疑問我將用剩下的半年時間瘋狂擠兌這塊石頭,並且深深鄙視作為監製的沈三通。
就如同《無極》一樣,沒有實實在在的東西再宏大再新奇的場面也是白搭。
中國人愛講究個“博大精深”。
然而,近幾年國內電影人光注重“博大”了,“精深”卻鮮少關注。
在我看來,好的電影起碼要會講故事,畢竟大多數群體還沒那麼充滿哲思。
你非要把一個挺簡單的事兒,逼呲逼呲一大堆深刻的理論和內涵。
有的人能做到,更多的人做不到。
自古有云,畫鬼容易畫人難。
反正鬼誰也沒見過,信筆塗鴉說它是鬼就是鬼,可畫人你少添一道眉毛都不行。
同理如今很多人愛玩個什麼後現代,要我說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去伱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表達。
你踏踏實實拍一部通順流暢條理清楚的片子我才說你能耐,就是這麼簡單。
《瘋狂的石頭》讓我看到了一份難得的真誠。
導演寧昊對作品的認真從各橋段的編排上便可感知。
在《兩杆大煙槍》的框架之下,導演沒有對故事做簡單的移植。
而是將其與地方風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不會使觀眾產生疏離感。
從這一點看,他的作品就已跳脫簡單的抄襲框架,其對兩種文化的膩合也遠遠超過張一謀和陳凱各對武俠和魔幻影片的臆想。
我也不認為很多人說的,這是沈三通的作品,很明顯不是。
這就是寧昊的作品。
本土化是《瘋狂的石頭》大獲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它不僅很好地借鑑了同型別影片的優點,還大膽向其他型別片或電影人學習,並將之全部融入重慶的大環境之中。
極具馮氏幽默風格的臺詞是影片中的亮點,這以後勢必有很多經典臺詞成為時下的流行用語。
“我頂你個肺”、“別摸我(BMW)”等等。
寧昊很聰明地將草根文化貫徹到底,並以幽默為幌子巧妙調侃了時下社會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