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報道》還有《紐約時報》的文章。
已經翻譯成中文,還有標記說明。
好萊塢報道是頭版,紐時是要聞級別的版面。
沈三通沒看內容,算了算兩邊的時差,感嘆道:“好萊塢對我們的市場垂涎三尺啊!肯定一直關注我們這邊的訊息,我這邊剛超過,它們就報道。”
韓三瓶欣賞的點頭,沈三通有行業思維,一下子抓到了關鍵:“生快創紀錄的票房,對好萊塢而言是巨大的刺激。三點六億,五千萬美元啊。”
沈三通想起了之前幾天鼓吹開放市場的報道,有節奏的裡應外合,不由感慨:“那你要頂住。”
單一市場五千萬美元很誇張了。
電影是娛樂產品,如果成本能在本地收回,任何一個市場賺到錢的都是淨利潤。
而且米國有文化上的全方位優勢,也就是說好萊塢的電影上映,不需要太大的宣發,只需要搭乘文化霸權順風車,就能在外國市場狂收票房。
資本市場預期很重要。
中國市場是一塊肥沃的處女地,讓好萊塢垂涎三尺。
預期收入以億美元做單位,甚至十億美元。
以年為單位提供如此龐大的收益,韓三瓶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中國,換其他的國家,好萊塢幾大公司,早就要上硬手段了。
用不了硬手段,也會有各種軟手段,糖衣炮彈。
俗氣一點,只要韓三瓶給好萊塢片子放行,排個好檔期,那些叫得出名字的好萊塢女星,想要哪個,各大公司當天包機給他送過來。
韓三瓶風輕雲淡卻自通道:“你能拍好電影,我自然也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沈三通也笑了:“您是三爺嘛。”
這奉承話他是真心實意。
前世,韓三瓶14年退下來,中國本土電影不僅沒有失守,而且全面開花結果。
慶功會上。
當真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人山人海。
隨後的記者採訪環節。
連續回答幾個問題,沈三通不居功,反覆強化國產電影、國產導演標籤。
氣氛很好。
直到南方一個娛樂女記者問道:“沈導,王晶花出走華夷,王忠軍罕見發聲,業內很多人將澄天視作新的影業龍頭,你作為新生代導演,對此有什麼看法?”
沈三通沒直接回答,而是思考了一下。
王忠軍不是發聲,而是破防,大發雷霆喊出:“乾脆我走得了!”
華夷撐不起民營第一的名頭。
王晶花直接打斷華夷的上市之路,她離開的時候,帶走大量藝人,華夷營收銳減,實實在在的重創。
而澄天媒體影響力驚人,本子背景,再加上吳語森這位國際大導演名頭加持。
沈三通錘了吳語森,但是沒什麼用。
媒體依然認,哪怕吳語森在大陸一部院線電影沒拍。
沈三通答道:“澄天是不是龍頭我不知道,但我首先要說,我不是龍頭。”
提問的記者嘴角壓不住笑,這個回答就對了,澄天登頂最大阻礙沒有了。
下一秒她笑容消失。
不光是他,在場人差點繃不住。
沈三通環視四周,緩慢而又清晰的道:“我不是龍頭,誰是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