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是從行業發展角度。
論證《赤壁》專案的商業可行性,吸引潛在投資人。
第二部分則是沈三通關於歷史大片,他的看法,一個總的看法。
其實說白了,是他的歷史觀。
《赤壁》專案首先是一個歷史大片,歷史觀很重要。
這部分,也可以看做,在這部影片中他的藝術表達。
和一些文藝片那種晦澀的不同,他直接說出來。
他希望亮明觀點。
展現出他的對於歷史大片的藝術觀點、歷史觀點,吸引到一些和他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部分才是《赤壁》電影的內容。
或者說沈三通對於“三國”這段歷史的具體觀點。
沈三通和張一謀、陳凱各不一樣,他們弄電影,喜歡藏著掖著,很吝嗇和媒體進行交流。
張一謀,傳統老秦人性格,自己悶頭搞電影。
宣傳造勢全交給了張偉評。
陳凱各比較清高,不太看得起普通人。
沈三通不一樣,他做電影,每一個曝光時刻都不會放過。
特別是商業大片,回報壓力大。
一定要利用好電影立項這個關鍵時刻。
讓想看電影看大片的觀眾,一目瞭然的知道《赤壁》專案是怎麼回事。
給觀眾一個靠譜安心的形象。
好在沈三通沒有過度消耗自己的人氣。
超市下映之後,他沒有參與商演撈錢,也沒有再大幅度曝光,隱沒消失了。
超市上映時,很多媒體對他的抹黑,隨著時間推移,根本立不住跟腳。
寫書、寫歌各種努力宣傳,甚至被一些媒體說成上躥下跳,只是為了自己的電影。
院線電影不是電視劇,是要觀眾掏錢的。
電影觀眾,真要買一張電影票。
口碑是真正的金盃銀盃。
光是這個印象,就能給沈三通帶來數不清的好處。
而今天《赤壁》立項釋出會,沈三通就要消耗一波他真正的人氣了。
也不能說消耗,是一種承諾。
他給出承諾,然後兌現了,觀眾會更加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