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國內觀眾不會接受,沒有社會基礎。”
沈三通梳理完原版劇情,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
除了一個腦洞和故事結構之外,劇情元素基本上要全部魔改。
文藝作品是有社會環境基礎的。
電影從一誕生就是商品,只是因為種類不同,回本方式不同。
院線電影尤為特殊。
說白了,是觀眾買票進電影院,在一個半小時,或者兩個小時,也有三個小時的時間裡,進入導演創造的一個世界。
如此,有兩個重要的資訊。
第一,買票進場。
電影是花錢的,和電視劇生態截然不同。
電視劇可以弄得很悲劇,反覆的折騰,幾條線裡來回的拉扯,電影不行。
觀眾花錢是消費,工作繁忙,進電影院單純想放鬆一下。
必須對得起觀眾的電影票,否則能騙一次,騙不了第二次。
沈三通在《屠屠公寓》《恐怖遊輪》《忌日快樂》中選擇《忌日快樂》,最根本的依據是觀眾喜好。
八成以上的觀眾期待他下一部戲帶有喜劇元素。
說明觀眾不在乎什麼腦洞、什麼創意,那是電影背後的故事。
在這一點上,沈三通沒什麼糾結,和藝術理念沒有關係,只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想掏觀眾的口袋,賺觀眾的錢,拍觀眾喜歡的電影,是最基本也是最底線的職業要求。
第二,電影是一個小世界。
讓觀眾沉浸在電影世界,真實感就很重要。
目前大部分觀眾對國產片抱著謹慎態度,不光是觀眾有偏見,也是國產導演自己造成的。
觀眾看國產片是很小心翼翼的。
很怕突然喂屎,導演忽然來點自我表達,特別是那種很莫名其妙的自我表達。
沈三通稍微好一點,超市的成功,賺足了觀眾緣。
有了超市給予觀眾的信心,大部分觀眾進入影院,是願意沉浸在他創造的世界裡面。
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抽離的。
往往是影評人、同行。
他們看的不是電影表面,而是想要探究電影背後的故事。
這樣的人很難感受電影的快樂。
還有極少部分,扛精,花錢進電影院對抗導演創造的世界。
沈三通要考慮的是大部分觀眾的代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