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對寧昊就更可惜了。
那麼好的電影,才這一點票房,覺得欠他一張票。
寧昊收割了一波觀眾緣,對於他以後的電影有很大好處。
這一世,在改變觀眾對於國產電影偏見上,《瘋狂的超市》做的比石頭更好。
超市更接地氣,不用觀眾事後感慨,當場滿足。
“不要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我們要自信一點,再自信一點。”
沈三通指出目前石頭劇本的問題。
寧昊在石頭這部戲裡,是有點不自信的。
一方面寧昊非常喜歡蓋·裡奇的電影,更加欣賞其拍攝手法。
另外一方面,寧昊有顧慮,怕觀眾不接受,也怕被人罵抄襲。
所以在劇本寫作上,他刻意迴避蓋·裡奇的手法,企圖建立一種全新的方式。
沈三通認可這個想法,本土化是對的。
要賺中國觀眾的錢,就要讓中國觀眾喜歡,必須本土化。
但什麼是本土化,沈三通和寧昊就有了一些分歧。
或者在什麼是中國化方面,有分析。
《兩杆大煙槍》那種混亂、黑暗的背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大英有那樣的文化。
大英的大缺大德,可不是隻對殖民地,它對自己的本國民眾也一樣。
舉個例子,當年鐵娘子弄私有化,把鐵路分了。
搞的方式非常腦殘,政府承擔運營成本,收錢的交給私企。
把整個工人,也就是底層出路給斷了。
蓋裡奇就成長在那個環境之中。
如此環境之下,產生的文藝作品,帶著混亂、黑暗、絕望很正常,可以理解。
誰放在那個環境之中都是這樣。
可是老中不一樣啊。
寧昊理解的本土化,在沈三通看來,是“土化”,一股土味。
弄進泥地裡,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
好在沒有多少殖味,多少能讓沈三通接受一點。
前世沈三通乾土木,真是憋了一肚子火,親眼目睹了輿論變化。
80、90年代,中國基建不行,吹基建吹高樓大廈。
零幾年之後,特別是08年之後,中國基建行了,變成高鐵等一等你的人民了。
改吹內涵,吹文化了。
誰說國產電影一定要土,誰規定中國就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