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的會場氣氛消散許多。
“客觀的講,科班導演是完蛋了,我是不抱希望了。其他工種人才我們有,原來製片廠培養了許多,科班也培養了不少,就是使用不好。”
科班導演真的徹底完蛋,以後二十年都不太行。
打破觀眾對於國產片的偏見,是攝影系的寧昊。
國產團隊徹底證明自己,是徐徵的《泰囧》上了十億。
然後是吳晶《戰狼2》創造了影史記錄。
法學出身的科幻妲己郭凡一部《流浪地球》開啟了科幻片時代。
沈三通說到了關鍵:“我們要把他們發掘出來,主要是使用起來,給他們工作和專案,熟練商業化電影運作,適應商業化的拍攝節奏。”
技術工種也不能說完全沒問題。
製片廠時代,大家拿的是固定工資。
電影製作是先計劃再有需要,專案有限,幹起活不著急。
後來,散文式的作者電影,臺前幕後就十來個人,更不急了。
可是商業片慢不得,每一天都在燒錢,拍攝週期要爭分奪秒,
能一個月拍完不要兩個月,能半個月不要一個月,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趕工很正常。
這個節奏港島那邊很熟悉,他們生活工作節奏本就快。
大陸幕後團隊和港島有差距,但大陸影視工作者絕對不差。
跟兩個組,節奏、工作流程就都熟悉了。
只是沒有機會。
剪輯師杜媛,之前是張一謀的御用剪輯師,老謀子搞商業片,她就沒工作了。
其實人家功力很強,但是沒在商業片證明過自己。
就和後世的求職笑話一樣,公司招收要有工作經驗的。
而求職者先工作才能有經驗。
不願意培養,只想要直接使用。
國產電影真的是任重道遠,沈三通只能做一點是一點。
今生入了這個行,總要做出一點成績的。
有了行業地位,女明星自動起來,更有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