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時分,誰能想到舉國上下談論最多的話題,不是春晚相關的東西,而是DeepSeek這個對許多國人來說其實完全嶄新的名詞。
熱度這個東西,就是那麼難以捉摸。
即便是非常瞭解其中技術細節和難度,並且長期與各媒體打交道的孟繁岐,也完全沒意料到這件事情會發展到舉國狂歡的地步。
各種介紹和教程影片井噴而出,全網上下到處都是今年之前從未發過AI影片的人突然就轉換了賽道,要“3分鐘教你本地部署DeepSeek”。
而TB,知識星球上,基於DeepSeek的各種蹭熱度打資訊差賺錢的賬號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這種熱度狂歡並不僅限於國內,稍遲兩天之後,同樣也在海外掀起了巨大的風浪。
饒是多次站在AI風口浪尖的孟繁岐都不得不感嘆,這一波熱度幾乎已經超過了他生涯很多次高光時刻。
這其實還是比較誇張的一件事情,因為孟繁岐此前出風頭,大多在技術上有較大的領先。此次DeepSeek其實並沒有做到效能上一騎絕塵,而只是拍馬趕上了第一梯隊。
通常來說,只是追上第一梯隊不至於有此熱度,不過DS釋出的時機太過巧妙,幾乎佔滿了天時地利人和。
孟繁岐拿到詳細分析報告後,也不得不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過去十年裡,AI相關的概念熱度節節攀升,海量應用已經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並沒有非常直接的感知。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因為缺乏真正的智慧和互動。”
孟繁岐向來是將AI時代劃分為三階段的,21世紀前的啟蒙階段,殘差網路首次超過人類平均能力的替代階段,以及對話機器人在知識內容上顯然已經遠超人類的超越階段。
當AI時代進入超越階段,就引出了一個人類可能很難猜測到結果的事情。
那就是比人類聰明的智慧體產生,到底會帶來怎樣的產業革命?
這是最好的時代,每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都在更短的時間內更大程度地提升了科技的水平,生活的質量。
而假若真正的通用智慧已經只差臨門一腳,這種AI所能帶來的利益一定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
孟繁岐與老師辛頓數次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很難真的得到答案。
危機派們一直強調“比人類更聰明的智慧體”可能會給人類族群帶來可怕的風險,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在難以想象的利益面前,兩個超級大國顯然已經開啟了新一種模式的科技軍備競賽。脫離合作模式,走向了越發激烈的制裁與對抗。
近年以來,孟繁岐是作為國內的領軍人物,與海外的第一梯隊公司做競爭。但孟繁岐在美的經歷頗豐,生涯中絕大多數高光時刻,其實都與不少海外學者,以及谷歌、英偉達等公司合作完成。
因而,雖然孟繁岐已經歸國,盡力將資源帶回。但從兩國競爭對抗的角度上,他的底色不夠純淨,無法掀起民族層面上的足夠共鳴。
與之相反,DeepSeek團隊則可以說是刻意維持了成員的血統純正,甚至不採用許多留學歸來的人才。這在如今國內環境下是極其罕見的。
技術釋出後不到兩天,孟繁岐就已經在CC臺上看到了DeepSeek創始人被二號邀請去參加座談會的報道。這可是重生人士至今在國內都只享受過一次的待遇。
隨著熱度的持續攀升,想要採訪孟繁岐的媒體也是數不勝數,每天聯絡過來的人數一天多過一天。
很顯然,大家都想聽聽一直以來的AI掌舵人如何評價這一劑中國AI強心針。
孟繁岐本欲在此次事件中低調,畢竟被小公司在自己持續關注的技術方向上彎道超了車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DeepSeek持續攀升的熱度讓各路媒體們根本不肯放過孟繁岐。
不得已,孟繁岐在拖延了接近一週後,還是選擇了出面表態。
“我想,我在ChatGPT之後,可能站在了錯誤的一邊。”既然最終出來接受採訪,孟繁岐也就不端著了,一上來就直抒胸臆。
這一下可把到場的各路媒體激動壞了,原本以為好不容易把這小子弄出來,可能也只是說點官話套話應付一下,沒想到一上來就來了個大的。
“我在早期的大部分成果都是開源的,那段時間整個AI圈子的發展很快,氛圍也都很好。”孟繁岐回憶起最初的殘差網路,圍棋,alpd時期,技術成果的分享都是比較徹底的。
“這一現象在自動駕駛和對話AI時期發生了轉變,自動駕駛的潛在市場很大,汽車廠商為了獲取這些資料需要投入的資本很多。許多技術與模型開始有走向閉源的趨勢,而我自己在Coseai。現在回想起來,這對於AI圈子來說,可能是錯誤的道路。”
“我為了個人利益,少數群體的利益,在技術上選擇站在了錯誤的一邊,我現在的心情是比較複雜的。”
“距離Closeai成立也有三四年的時間了,您為什麼在這個時刻說這樣的話呢?是因為DeepSeek的效能已經幾乎趕上closeai了嗎?”記者們如此問道。
“現在榜單上的效能只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評價指標,DeepSeek的效能多兩個點少兩個點不會影響我的看法。我之所以這麼說,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慷慨的開源精神。”
“雖然他們的開源也不像曾經社群裡那麼徹底了,只是開源了AI模型的權重和論文中的一些細節,並沒有放出全部程式碼。但在AI大模型時代,這已經是最為開放的開源了。而且挺不好意思的,我應該是對這種開源精神造成過比較嚴重的打擊的那一批人。”
“我在閱讀報告的時候,發現他們過去一兩年的研究思路其實跟我們很相似,在許多層面,他們都做得更加細緻用心。我讀完之後,覺得自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節省許多資源和時間。”
“同時我也不禁在想,如果我當初沒有封閉ChatGPT後續的發現,這樣出色的研究者們是不是能夠在更早的時間,就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