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皇太后的薨逝,所以才給整個朝堂帶來了短暫的平靜,還是因著太子已經漸現敗績,為了不讓厲帝震怒所以壽王才安分守己,反正如今的朝堂至少沒有太大的風浪。
就連後宮裡面也是風平浪靜,徐後的身體一好,慧賢妃就十分聰明的把鳳印歸還於徐後。因著此舉徐後自然是對慧賢妃另眼相看,特意向厲帝請旨晉封賢妃為貴妃。
因為前些日子葉臨宸在為太皇太后守孝期間的表現,實在讓人讚歎再加上這個兒子辦事越發妥帖,厲帝對於要晉封慧賢妃為貴妃一事自然沒有異議。一時間在後宮裡慧貴妃風頭無幾,徐後有也因著賢良大度受了厲帝誇讚。
不過慧貴妃並沒有因此恃寵生嬌,反倒是越發對徐後恭肅起來,每日晨昏定省不敢懈怠。同樣是熾手可熱物件是那位居在蓬萊宮中的敏貴人孟氏入宮這麼久以來頭次得了皇帝臨幸,不過臨幸歸臨幸封號位分也未曾有過變化,只是得了厲帝象徵性的賞賜。
雖然如此但是因為風頭無幾的慧貴妃與敏貴人同住一宮,是以上門拜訪的妃子也對敏貴人極為禮遇。
隨著壽王一黨暫時偃旗息鼓,不在打壓太子一黨。太子一黨也有了喘息佈局的機會。如今的朝堂看上去平靜無波,實則內裡恐怕已經是暗流湧動。只待時機成熟,好一舉多得。
作為壽王謀士的謝瑤光也很清楚如今清閒的日子恐怕只是短暫的,壽王一定在暗地裡謀劃什麼而那個計劃一定能讓太子萬劫不復。
自打太皇太后薨逝以後,不知何故江南一帶就過上了冬雨連綿的日子,整個京城都攏在一片溼漉漉的氣息裡無端叫人厭煩。這種極端的天氣在百姓心中激起了恐慌,民間已經傳出了不少流言蜚語說是因為厲帝失德無道激怒了上蒼才會無端降下災禍。
本就不相信鬼神的厲帝聽了此流言後勃然大怒要求太子即刻派人徹查此事,此旨意一下京中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太子拿去做替罪羊。一時間找不出流言源頭的太子在厲帝的催促下胡亂抓了幾個乘勢作亂的刁民懲戒一番後京中流言才稍有平息。
可是沒想到的是幾日後一場突如起來暴雨席捲了整個京城,連帶著京城附近幾個水庫的水都往上漲了好幾寸。
但是因著往年大雨時,水庫也曾漲過水也沒見出過什麼事情,是以倒也沒人在意。可是誰又能料到這場暴雨帶來的居然是滅頂之災呢?
剛從謝家商鋪回來的謝瑤光懶散地靠在廊廡下軟椅上,雨水順著瓦上紋路滑下匯成密集的雨簾。謝瑤光抬首望著雨簾不知在想些什麼,許是覺得太過乏味起身移步回到了屋內。
暖烘烘的屋內和屋外暴雨傾盆之景形成了鮮明對比,將窗戶推開一小點後。謝瑤光行至書案前處理起堆積了幾日的事務,讀到太子因為京中流言又遲遲找不到流言源頭的情況下,又迫於厲帝壓力下隨意抓了幾個老實農人,將他們屈打成招不說還要這些農人承認自己是得了壽王的手下人好處才在京中四處散播謠言。事後還非要給這些農人安了個乘勢作亂的罪名,以刁民的名義嚴懲一番後要他們乖乖閉嘴。
那些個農人迫於太子權勢自然是敢怒不敢言,只得將此事埋在心裡以免招來殺身之禍。
“小姐,這是韋老前幾日新配的藥。奴婢已經熬好了。”朱雀端著褚漆木盤踏入屋內,見屋內碳火將息又往裡面添了幾塊銀絲碳後,將藥碗遞給謝瑤光睇了眼窗外雨簾忍不住抱怨道:“這雨都下了這麼久,怎麼還不見停。奴婢只怕再下去,小姐您那幾箱衣物怕是都要因為發黴而哭泣起來。”
聞言謝瑤光放下藥盞,斜眄朱雀一眸掀唇道:“你這話說的怪嚇人的,因為發黴他們就要哭泣的話。若是我將它們關在不見天日的牢籠裡,關個一年半載的它們豈不是要變做鬼魅來尋我?”
“嘻,小姐您英武著呢!即便那些衣物變作鬼魅也斷不敢來尋你。”朱雀以褚漆盤掩面,面上揚了輕快笑意。
“這些人裡屬你最會貧嘴。蘇琬那邊情況如何了?”
話題轉回正題上。朱雀將所得情報逐一稟報,蘇琬的送嫁隊伍因著蘇琬執意要為太皇太后守孝的緣故暫時耽擱在滄州一段時間。前幾日才剛剛從滄州啟程出發,約莫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能抵達幷州府。
“唉,蘇琬這丫頭到真的是重情重義。”謝瑤光想起什麼似得擱下手中羊毫筆輕嘆一聲,擰眉道:“蘇珝兩兄弟呢?可有下落。”
“我們的人一路跟著眼下這二人的方向還是往幷州而去。”知道謝瑤光是憂心蘇家兩兄弟會不會半路鬧事,所以才一路派人跟著以免惹出麻煩。依依沉首,朱雀如實回答。
這會子朱雀的話才剛說完沒一會,青鸞便步履匆忙的闖了進來。見謝瑤光正坐在書案前思量一會,上前見過禮。
“青鸞你跑得這麼急。可是出了什麼事?”謝瑤光抬手示意青鸞起身回話。
略微頷首,青鸞斟酌語氣將所得訊息朗聲道出,“京郊最大的那座水庫今日寅時,因承受不住暴雨的侵蝕已經決堤。”
“你是說京郊附近的水庫決堤了?”謝瑤光猛地站起身望向青鸞的目光裡閃過疑慮,踱步至窗前移目望向越發密集的雨水深吸一口氣斂眸沉聲詢問,“那座水庫是何人督建?”
“前任戶部尚書——張欽。”話說此處,青鸞語氣不禁哽咽。當初她也是因為家中橫遭水災才導致自己在父母俱亡後流落街頭,之後若不是遇上小姐恐怕她早是孤魂一縷。她比任何人都要明白洪水過處是何等情形。眼下這個時候水庫決堤可不是什麼好事情,不知有多少人要流離失所。
聽聞青鸞的話,謝瑤光眼中怒意漸濃果然是太子的人。這水壩建成多年卻也不見有什麼大事發生,可見當初張欽主建堤壩時也沒到那般貪婪的地步。
如今卻無故決堤恐怕裡面多半有壽王的手筆。壽王果然要比她狠啊,為了扳倒太子甚至不惜犧牲這麼多無辜的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