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患者的胃部情況摸清楚了以後,周燦的心中有了底。
“麻煩再把患者的術前食管造影給我看一下。”
他想要藉助這次給患者做胃鏡的機會,把食管瘻的具體位置定好位,最好能夠找到形成食管瘻的真正原因。這才能確保二次手術後不再復發。
“這是今天給患者做的食管造影,食管瘻口超過1cm!”
譚主任說這話時多少有些羞愧。
&n左右,現在出現的瘻口長達1cm以上,他這個主刀醫生很難脫得了干係。
周燦操控著內鏡退出時,對照著造影上的瘻口位置經過仔細查詢,費了不小的力氣這才找到。
從食管內壁檢視,瘻口並不明顯。
這處位置位於縫合裂口的底部,有一定的感染崩線現象。
憑藉手術經驗與六級縫合術,周燦經過仔細檢視後,確定食管裂口的其它部位已經初步癒合。這是一個好現象。
那就沒必要再去動它。
如果想要修復這個瘻口,肯定需要清創,然後二次縫合。
首先,不敢保證縫合後不會再發生感染與崩線。
實際上,只要食管壁發生感染,它即使不化膿,也照樣容易把縫線二次崩開。
再樂觀一點,周燦有著六級清創術與六級縫合術,把瘻口修復後直接長好了,沒有再崩開。但是對患者仍然會造成巨大影響。
什麼影響呢?
患者的食管本身就因為出現硬化,變脆,彈性和韌性變得極差。這意味著食管能透過的最大食物體積要低於正常水平很多。
然後幾天前因為食管撕裂了一道長達6cm的口子,做了縫合後,會導致這一段食管的內部空間變窄很多。
剛才做胃鏡時,周燦就能感受到。
做過修復的這一段食管明顯要狹窄許多。
這肯定會影響患者術後進食,很容易噎到。
要是在這個狹窄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清創,二次縫合,這段食管的空間會變得更為狹窄。
患者以後吃東西,恐怕只能是流食。
還得稀薄一點的流食,太粘稠的,直接就能堵掉食管。
真是計劃跟不上變化啊!
查這個胃鏡實在太有必要了。
如果沒有仔細瞭解患者的情況,直接透過胸腔鏡手術幫患者修復食管瘻,就算手術成功,也絕對是一臺失敗的手術。
“不知道貴院準備給患者做什麼樣的二次手術?”
周燦詢問譚主任與宋茜兩人。
先徵詢一下東家的意見,這很有必要。
“我們請周醫生過來幫忙擦屁股,自然全憑周醫生做主。”宋茜代替譚主任作了回答。
“因為瘻口不大,如果能在原有的手術基礎上對瘻口予以修復,那是最好。來之前,周醫生給出的手術方案是胸腔鏡手術修復。這個手術方案對患者的創傷小,屬於微創手術,我非常贊同。”
譚勝利的手術思維應該屬於比較老舊、保守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