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當前緊張的醫患關係,也是迫使醫生選擇防禦性醫療措施的一大原因。
他一般很少動手鋸骨,特別是患者的肋骨與顱骨。
這次正好藉機會練一練手。
外科醫術長時間不用,容易生鏽,甚至技藝生疏,出現退步。
也不利於醫術的升級。
小心的鋸開肋骨後,竇道得以顯露出來。將其剖開,直至竇道的底部。然後用刮匙搔刮乾淨。
“燕姐,你幫忙看看這根肋骨壞沒壞?”
像這種竇道侵襲到肋骨後面的患者,如果治療不及時,肋骨容易出現壞死。
“情況還算理想,我沒發現壞死現象。”
雪燕主任看過後,給出了意見。
女人心細,讓女醫生檢視一些細節性的病變情況,往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位患者幸虧遇上了周燦,為了治好此人的疾病,幾乎是不惜代價,不計成本。
他開始切除竇道。
分離術、切除術都在不停的增長。
本身手術難度就不低,獲得一些經驗值獎勵很正常。
“咦,這裡似乎還有一個膿腔!拿一根帶管的空針給我。”周燦憑感覺,新發現的深層膿腔內可能會有不少膿液。
穿刺的難度幾乎為零。
試著把裡面的膿液抽出來,居然抽了差不多七八十毫升之多。
這個深層膿腔比想像的要大得多。
“怪不得看CT片子時,總覺得這個部位有點問題呢!看來以後再遇到這類患者,不能迷信CT結果,要小心膿腔相疊,從而導致掃描結果出現漏診。”
雪燕主任此刻卻是恍然大悟。
別說是她,就連周燦也有了不小的收穫。
學醫就是這樣子,日積月累,不斷在實踐中獲得進步。
經過周燦的一番努力,深層膿腔再次被清理乾淨,然後一點點分離、整個切除。
“真是太危險了,這兒還有一條小的竇道。幸虧發現了,不然這個患者怕是凶多吉少。”
在切除深層膿腔時,周燦又發現了一條竇道。
很小,但是深度已經相當深了。
做手術時,遇到膿腫,只要有條件,外科醫生一般都會想方設法引出膿液,等到合適的機會再行手術。
這是因為膿腫對手術創口,對體內各組織的侵害能力極強。
如果清除膿腫不徹底,極容易出現二次感染,復發。
甚至出現一些想都想不到的術後併發症。
……
近一個小時後,手術完畢。
周燦看著收穫的多項醫術經驗值,感到十分滿意。更有意義的是成功把患者的病魔除掉了,只要送回病房好好養護,不出意外的話,患者很快就能康復。
許多此類患者出現結核復發,於是覺得這是結核病難以治癒引起。
其實更有可能是因為病灶清除不徹底,或者關閉刀口時留有殘腔,又或者術前抗癆不充分,導致其它部位的活動性結核病灶及原始耐藥性結核桿菌感染,最終造成結核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