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媳婦看上去還算比較鎮定,患者的兒子已經緊張的扶著母親,看上去慌得一匹。
“基本可以斷定脾臟內長了瘤子,而且不止一個。只是因為隱蔽,而且被淋巴結核掩蓋了腫瘤的存在,所以前兩家醫院都沒能發現。趁著現在瘤子小,手術解決是最好的保命辦法。脾臟周圍都是重要臟器,而且淋巴密集,惡性腫瘤細胞非常容易轉移。一旦擴散,可就麻煩了。”
尚主任努力勸說家屬和患者同意做這個剖腹探查術。
必要時直接把脾臟拿掉。
這個手術對患者的身體肯定會有一定影響,不過總比將來癌症死掉要好得多。
不做這個手術,最多兩到三年,脾臟內的腫瘤就有可能擴散至全身。
到時候,患者不但會活得非常痛苦,而且會失去手術機會。
只能儘可能的用藥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生命晚期的質量。
“我婆婆不是結核病嗎?怎麼變成的脾臟腫瘤呢?”
家屬仍然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結核病引發了惡性腫瘤基因突變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越是年紀大的患者,基因突變越容易發生。她現在等於是兩個病,結核病,還有脾臟內大量細小腫瘤。”
尚主任給她解釋道。
醫生當著患者的面一般不直接說癌症這個字眼。
用惡性腫瘤或者情況很糟,很不好之類代替。
癌基因突變是癌症發生的重要原因。
人的一生當中,細胞會不斷更新。每產生一個新的細胞,必然會伴隨著DNA的複製、遺傳資訊的傳遞。
我們人類每天新產生超過100億個新的細胞,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比例的錯誤細胞。其中一部分錯誤的細胞死亡了,也有一部分錯誤的細胞獲得了無限的生命與無限複製的能力。這就是“癌細胞”的由來。
有癌細胞出現後,並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
因為我們的身體還有多種保護機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抑癌基因。
只有當抑癌基因丟失或者失能時,癌細胞才能在人體內安營紮寨,最終成為腫瘤。
為什麼年輕人不易得癌,老年人患癌的風險更高呢?
主要還是因為老年人的免疫力下降。
再加上細胞更新次數越多,出錯的機率也就越高。
這位患者的脾臟腫瘤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誰也不清楚。有的癌細胞可以悄悄潛伏,猥瑣發育,像三國的司馬懿一樣耐心等待。直到患者的身體出現防守上的缺陷,它們才會趁勢而起,迅速生長成為惡性腫瘤。
兩位家屬聽了尚主任的解釋後,最終同意尚主任提出的先探查,再視情況決定是否切除脾臟的診療方案。
由於涉及到外科手術,尚主任直接推薦患者去普外科接受進一步治療。
一般情況下,這種沒有收治住院的患者,治療方案超出本科室範圍時,通常會建議患者直接轉到相應科室治療。
而不是動用兩個科室的醫療資源,給患者來一個多科室聯合手術。
……
坐診結束,周燦與同事們一起到食堂吃飯。
與外科醫生的忙碌相比,內科醫生儘管也很忙,卻沒有那麼緊湊。外科醫生通常需要輪流吃飯,甚至經常錯過飯點。
像內科醫生這種結伴一起吃飯的場景,對外科醫生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要說最忙的科室,外科還排不到第一名。
最忙的是重症醫學科,這是一個時刻與生命賽跑的科室,醫護們時刻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搶救出現突發狀況的危重病人時,往往需要很多位醫生與護士忙碌、奔跑。
那個忙,那個緊張,只有親身體會過的醫護才明白。
正吃著飯,周燦的手術振動了兩下。
在醫院上班時他的手機一般都是保持靜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