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B超提示膽囊長有息肉。
脾腫大。
肝門部淋巴結腫大。
果然與周燦預判的一樣,淋巴系統有問題。
他繼續接著檢視患者在外院做的檢查。
後來,查出肝門部淋巴結腫大後,外院的專家又讓女孩補查了淋巴結B超。
結果提示雙側頸部、腋窩、腹股溝均出現了淋巴結增大。
這麼多部位的淋巴結增大,說明很可能是全身性病變。
問題比預想的要更嚴重。
如果只是上火,往往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較為常見。
感冒分為風寒與風熱。
風熱就是上火再加上風邪入侵,屬於雙症。
外院的專家並不是吃素的,順著淋巴結腫大這條線索給患者做了腹股溝淋巴結活檢。
結果是反應性增生,免疫組織化學顯示T、B與組織細胞都出現了增生。
這就基本可以鎖定為病毒感染的可能了。
外院專家對患者給予了保肝、抗病毒治療。
這屬於對症治療,醫學上常見。
患者接受治療後病情好轉。可惜好景不長,僅隔了不到十天,患者再次發燒,而且是高燒40度以上,並且出現了咳嗽。
家屬緊急把患者再次送到醫院治療,還是找的那位專家。
因為上次治了有一定效果,家屬對那位專家的信任度極高。
那位專家接診後,立刻給患者開了血常規檢查申請。
查血Rt後發現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到了47%,骨髓穿刺沒發現異常,查AST,43U/也就是穀草轉氨酶。
查它就肯定也會查ALP,也就是鹼性磷酸酶,達到了141U/L。
緊接著給患者查了血培養與痰培養,估計這位專家仍然懷疑患者是病毒或細菌感染。
沒有太大收穫後,外院專家有些懵圈了,一橫心,給患者申請了腹部CT。
估計這位專家上次只查了個腹部B超,覺得有一定侷限性。
對病灶部位的檢查表述不夠清晰。
於是這次補做了個CT。
結果提示患者的肝大,出現了脂肪肝,脾臟也仍然偏大,左側附件區低密度灶。
看到這個結果,周燦心中暗歎,專家要是離了眾多的高科技醫學檢查儀器,恐怕要被直接打回原始社會的診療水平。
就拿這個女患者來說,專家上次只做了腹部B超,就沒有發現患者有脂肪肝與卵巢病變。
CT結果提示左側附件區低密度灶,其實就是卵巢腫瘤或囊腫。
這次,外院專家害怕被打臉,給患者做了一個肝穿,並且送病理檢查。
檢查結果為肝細胞輕度濁腫,可見小灶性脂肪變性及散在點灶狀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