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摸金祖師> 第四章:一夫當關,猛將惡來守靈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章:一夫當關,猛將惡來守靈宮 (2 / 2)

喬二兩子處於繩梯的最下端,他一邊扒住繩梯,一邊向後回頭看去,想要看看墓道中是否還有岔路,但此時墓道中一片漆黑,喬二兩子也只能硬著頭皮,順著繩梯一路向下走去。

許久之後,喬二兩子的雙腳終於觸及到了地面,他隨即跳下繩梯,踩到地上。

其他的人也陸陸續續從繩梯上順了下來,眾人站定之後,趕緊取出火把點燃,開始打量四周。只見墓室大體為近圓形,與上端的墓道相連呈膽瓶狀。兩邊各有犧牲牲畜的大坑一副,彼此對稱。裡面堆滿了豬馬牛羊、雞鴨鵝雀的骸骨。

喬二兩子一手拿著火把,一手端著羅盤,校對經線後,向眾人說道:這墓室大廳坐坎向離,相兼午子。雖是墓中正位,但卻在墓道一進之處,前無所倚,後有所護,乃是守靈之位。此間怕有惡煞出沒,大家小心!

喬二兩子舉著火把向前走去,帶領眾人進到墓室之中。只見墓中極目所見,盡是青銅車馬,兵器冑甲,兜鍪劍戟,斧鉞鉤叉。又有鐫刻雲龍的鐵卷,範鑄麟虎的銅尊啊。其中華貴威嚴不一而足,形制器度更是溢於言表。

墓室牆壁上都繪滿了顏色鮮豔的壁畫,壁畫的主角是一位頭戴三翎饕餮青銅胄,身穿五色勾雲犀皮甲,內襯窄袖菱格點金衣,足凳皂色雲頭黃木屐的威武大將。好一個守靈將軍!只見他身材魁梧,體格健碩。遠望如泰山般巍峨。近觀似黃鐘般大氣。跨下一匹黃驃高頭馬,嘶風叱吒,正值壯年,四腿紛飛,蕩平山川波浪險;手中兩個鐵質彎刀戟,所向披靡,萬夫不當。左右迴旋,殺得天地鬼神驚。

此大將驅駿馬、揮雙戟,於黃河之內,衝波逆折,抵禦遊牧之蠻族。又在青崖之巔,已一人之身,揮斬百夷象隊。踩萬人之頭,摩頂而過,摘取敵酋之首級,使百夷數永珍兵部隊,聞風喪膽,尚未開戰便已告降,可謂兵不血刃,未經一站卻已殺人之王,奪人之城,占人之地,攻人之心,實在勇猛非常,舉世罕見!

喬二兩子見此不禁感嘆:如此威猛的大將,恐怕就是呂布和典韋復生,聯手與他相爭,也難以取勝。

餘秉忠聽到後,不禁惱火道:典校尉在世時,與本將頗有私交。本將親眼見他在濮陽境內大戰呂布得勝而歸。當年軍中曾有諺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至於丞相更是稱讚典校尉為“古之惡來”。他…

喬二兩子忽然像想起了什麼一樣,將雙眼瞪得溜圓滾大,看向餘秉忠。

餘秉忠也立即會意,又仔細得看了看這壁畫上的大將的手裡的兵器和他所征戰的地方。

喬二兩子指著壁畫說道:餘將軍,據我所知:當初丞相之所以會將典校尉比作“古之惡來”,是因為典校尉所使用的兵器名叫“惡來鐵戟”,而他本人也同惡來一樣勇猛非常,屢建奇功,威名震耳。因此才得了一個“古之惡來”的雅號。現在這壁畫上的守靈將軍,戰蠻族於黃河之畔,戰百夷於青崖之巔,此人同樣是手持兩把碩大鐵戟,勇武非常,且陪葬在紂王墓內,不是真的惡來,又是何人?!

原來,喬二兩子來此盜墓之時,曾翻閱大量古書,查閱有關紂王的資料。

據書中記載:惡來為紂王的貼身近臣,終其一生都在紂王身邊盡職效力。

紂王每每出征,皆命惡來為隨軍侍衛,讓惡來作為軍中的先鋒開道,惡來也從未辜負紂王厚望,每每初戰告捷,令軍中士氣大振。在軍中,惡來與紂王的營帳往往毗鄰而建,以此來戍衛紂王的安全。

倘若不打仗時,惡來便在紂王的宮內身前聽宣。隨紂王一起上朝、下朝,貼身保護紂王安全。

惡來出身將門,三代從軍。在商朝王室之內,極見親信。紂王年輕時曾遭遇叔伯、兄弟叛變謀反,眾叛親離之際,唯有惡來與妲己不離不棄,伴其左右。至此後,紂王變得更加多疑,更加焦慮失眠。對一切王侯親貴都防備再三,但唯獨對惡來,竟達到了肝膽相照、推心置腹的地步。

因為惡來一生戰功赫赫,忠心耿耿,得紂王心意相托。所以紂王在親政之後,修建陵墓之時,就下令有司:在王陵之內,為惡來留一副室,安放棺槨。待千秋之後,讓惡來配享王陵,依舊在紂王身邊侍奉,戍衛守靈。由此可見:紂王對惡來寵信到什麼地步!

現在壁畫在此,紂王墓在此,墓中所有的資料都指向了紂王的貼身大將惡來。

此時此刻,不論是喬二兩子、鐵錘還是守黑道人、餘秉忠以及那二十八名的虎豹騎士兵的內心感想應該都是十分複雜的。一方面,他們的確感到慶幸,因為喬二兩子真的就找到了紂王墓,方向是正確的。但同時,大家卻又都很清楚:前途是危險的!紂王在歷史上以殘忍暴虐聞名,經他手研發的酷刑,殘忍程度令人髮指,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而這王陵之中,就是仁君、明君尚且會佈置重重危險的機關防盜,更別說以殺人為樂的商紂王了!誰知道他又會動用怎樣的心思,往自己的葬身之地,設定多麼令人意想不到的殘忍的機關,來將打擾他亡靈安息的盜賊趕緊殺絕呢!

這擅入王陵盜寶已是冒著生命危險,提頭去做了!更何況他們要的還不是別的東西,而是紂王身上穿的金絲玉甲的殮衣啊!那紂王何等殘暴,他又豈能“白給”呢!

眾人想到此處不禁面面相覷,他們每個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他們中間,有很多已是“將死之人”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