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電腦的組成部分為: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
後三樣東西早就擺放在了講臺上。
甚至顯示器的電源都已經連線好了,需要連線的線纜也從講臺一側自然垂下,距離是剛剛好的。
但,還需要機器人完成:
將電源線纜、多媒體線纜、兩個USB線纜的接頭插入主機相應位置,以及按下主機開機鍵。
當然,為了方便,主機的各類線纜介面面板位置在主機正上方。
做到這樣對人類來說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需要完成一個很複雜的識別、確認、執行的重複過程。
首先,笨笨機器人要識別各類接頭,其次要識別對應位置,最後要執行插入。
整個流程沒有人類直接出聲干預。
對感測器、雷達、系統識別的精度要求非常非常高。
翻車機率高達99.99999%。
事實上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來完成笨笨機器人的首秀。
或者至少換個能掀蓋開機的筆記本,最起碼就得簡單百倍。
但方總首次公開裝逼,怎麼能選用那麼沒逼格的形式?
必須上最複雜的可能性。
翻車?
翻車又怎樣,至少證明前沿掌握了一些未來技術,只不過是精準度還不夠。
方年就沒想過能順利完成。
事實上也的確沒有。
笨笨1號在執行過程中很快就出現了錯誤。
對人類來說,完成某件事情的先後順序有時候不那麼重要,但對機器來說得有順序,它畢竟是死板的執行過程。
所以,笨笨1號僅成功完成了一條USB線纜的錯誤插入,爾後又嘗試矯正,最後機械臂咔嚓咔嚓的亂動,有些混亂。
於是,在預設程式下,它返回了一個預先設定的錯誤輸出:
“報告,笨笨1號還不能理解您的吩咐。”
此時,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不少鄰座的人相視一笑,似乎都有些鬆了口氣。
很多個人或者單位連開發一個類似於‘小媧’的助手都很欠缺,前沿這都要直接進入科幻機器時代了,那還得了。
其實大家沒發現,這玩意已經快成功了,精度足夠的。
方年滿是遺憾道:“看來是我一個非工科生想太多了,這種看來簡單的流程比在工廠按部就班的裝個硬碟要複雜得多啊。”
“笨笨1號。”
“請您吩咐。”
“回去吧。”
“好的!”
呲呲呲、咔咔的聲音再度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