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總,是這樣的,有兩件事情需要跟你彙報,先簡單彙報一下神龍2號的進展;”
&n工藝,按照目前的形式,也只能是找臺積電代工,所以不用更換PDK(ProcessDesignKit工藝設計工具包);
其次是參照去年實驗室內部的晶片設計規劃發展方案與今年的晶片自主研發設計發展綱要,神龍2號在CPU設計上更加突出1個大核心+若干小核心的設計理念;
目前神龍2號已經基本完成了全部的各單元重新設計工作,正在進行組合設計與模擬驗證;
進展比預期要慢一些,內部預估是在10月初才會進行第一次實際流片,主要是因為依照公司內部協調戰略,配合羊城朱厭實驗室eda研發工作的因素。”
說到這裡,陳建業院士略作停頓。
然後補充說明:“在神龍2號的CPU大核心設計上,對arm指令集架構未做任何修改,但對其微架構進行了較多的自主修改;①
增加了一些執行單元,比如可執行乘法指令的ALU(算術邏輯運算單元)、創造性的增加了讀寫單元(LSU)等;
透過模擬驗證,樂觀估計讀寫效能將提升50%以上,IPC效能提升20%以上,功耗降低10%;
這些設計上的改變,是神龍2號研發支出大項,為此特別請了synopsys和cadence公司的駐場技術支援,嗯……”
“朱厭那邊暫時還沒有這方面的技術解決能力。”
“這也是已經基本完成設計後,還需要兩個月時間再去流片的重要原因。”
聽陳建業院士說完,方年微笑道:“院士辛苦,大家都辛苦了,幹得不錯。”
“也請院士站在前沿的角度理解一二,內部實驗室的協調戰略是必須要進行的,這也是前沿創辦這麼多分工明確的實驗室的原因;
積體電路的自主研發之路不可能是單一類別的突破。”
聽方年這一說,陳建業連忙道:“方總誤會了,我們不是抱怨。
神龍1號才剛剛量產不久,本來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市場份額的突破,過早推出效能更領先的神龍2號反而會影響神龍1號的市場份額;
就我個人而言,多多少少也深切體會過沒有產業生態的困難度。”
“多謝理解。”方年笑笑。
說起來……
晶片設計規劃發展方案、晶片自主研發設計發展綱要這兩份檔案都完全出自於方年之手。
頂多是溫葉、穀雨她們幫忙進行了格式修繕與文字校對。
方年確實是一點都不懂晶片設計工作。
但他知道後來的發展格局。
蘋果在A6晶片上開始了自主研發之路,最終嘗試出來採用1個大核心帶多個小核心的發展路線,並屢次領先安卓體系的核心處理能力,然後被廣泛接受;
最終以至於所有移動處理晶片IP方案提供商arm也不得不推出了CortexX1的超大核新架構。
嗯……
蘋果的自研只是對微架構進行了自研,並未對指令集架構動刀。
在知道發展格局,再反過來透過公開資料,以及在白澤實驗室成立之前那麼多專家大牛的匯總報告的梳理瞭解,方年當然可以寫出非常有效的前瞻性發展綱要。
反正全世界的公司發展都差不多,定製公司戰略的人基本都不懂技術核心。
方年也不是個什麼天才特例,無非是瞭解未來,再依託於現實,以及一些個人發展理念,制定出具備有更前瞻性的發展規劃。
而在經歷過上次的現場會議遺漏部分後,陳建業跟方年彙報會較為詳細的解釋具體模組的突破也是情理之中。
這也不需要懂技術,一些專有名詞也沒那麼難理解。
有一說一,白澤實驗室在神龍1號、神龍2號的大批次研發支出都是給了一些國外企業。
比如陳建業提到的synopsys和cadence公司,都是eda軟體的優秀大廠,都能提供非常優秀的前後端完整積體電路設計與驗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