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要討論的是個大問題,需要分成兩次,名字叫:何謂政治哲學。”
教授接著說道:“當然,我們的重點是討論《蘇格拉底的自辯篇》一文。”
復旦的小組討論其實不太侷限於專業,甚至有意識的覆蓋全專業。
尤其是在大一時期。
只不過方年也沒想到,這不在目前復旦哲學教育授課體系中的課程,會出現在討論課上。
但,還是那句話,只要提及政治哲學,就必然繞不開《蘇格拉底的申辯》。
教授又說:“耶魯大學有關於政治哲學導論的課程影片,討論課之後,建議各位花時間去看看。”
“本節討論課,我們僅僅討論《自辯篇》全文第一部分。”
“……”
根據教授的安排,討論課程將由淺及深。
這節課不會一下子完全涉及本質問題:思想自由與政治生活能否共處。
暫且討論蘇格拉底為自己罪名的初始辯護陳詞。
儘管這部分在佔據了最長的篇幅。
但在教授佈置完目標後,課堂上只安靜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
這跟方年看的書不一樣,資料僅僅只有蘇格拉底的自辯全過程。
這次只要求看第一部分,蘇格拉底的自辯陳詞,本就允許邊看邊討論。
“方年,要不我們先來商量一下,待會誰代表我們小組發言。”高潔忽然說道。
聞言,方年頭也沒抬的道:“我覺得你最合適。”
高潔學舌一樣說了同樣的話:“我也覺得你最合適。”
“……”
最後這件事情就落在方年頭上,這讓方年削微有點費解:“你作為咱們班的團支書,不應該做點表率嗎?”
高潔大喇喇的說道:“以前都是我,這次我不會。”
於是,時隔很長時間,方年再次站到了講臺上,這次換了地方,在復旦。
“歡迎方年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教授笑呵呵的道:“首先關於蘇格拉底的自辯陳詞,你在閱讀與小組討論後,是什麼觀點。”
站在講臺上的方年從容不迫,緩緩開口:“在我們閱讀與討論後,認為蘇格拉底是個很追求完美的人,即便在被控訴當時很嚴重的罪名:褻瀆神,他的陳詞依舊完美……”
“他不屑於煽動當時的民主法庭……”
“……”
“以上謹代表我們的討論觀點。”
這場發言時間不長。
是方年真正意義上站在復旦的講臺上,以學生身份闡述討論觀點。
結果,自然是沒有結果。
討論而不是辯論,目的就很明確,本就允許不同思維的存在,而不求同存異。
甚至有一小部分人都不關心方年說了什麼。
只不過方年依舊獲得了自打上大學以來最大的一次關注。
“方年站在講臺上說話好好聽。”這是蘇梔。
“說實話,我們其實都是被方年帶著思考了這麼深的吧?”這是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