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有這個消費能力的時候。
於是,方年心情也變得愉悅了起來……
傍晚時分,關秋荷看向方年,問:“還有沒有想逛的?”
方年搖頭。
“那去吃飯吧,我約了人一起,是復旦招生辦公室的,算是我大學的同學。”
方年道了聲謝謝。
關秋荷擺擺手:“湊巧有這麼個同學,能告訴你復旦的招生政策,注意事項,一些可能的方式方法。”
“我能幫你的也就這麼多,無非就是節約一些時間而已。”
方年連忙道:“如果我自己找門路的話,兜兜轉轉那可麻煩去了。”
主要原因是方年這次沒計劃在申城待多久。
關秋荷的幫忙會讓正事加快進度。
“其實我覺得是你太想萬無一失了。”關秋荷還是說了一句。
“以你現在的成績水平,高考沒意外的話,板上釘釘的復旦。”
這點方年是認同的:“我也認為是這樣,不過多一手準備,心裡有底。”
他的性格就是這樣。
願意浪費一些時間去準備兩手。
比如剛重返人生時,打算寫書,方年也是準備了兩個創意和開頭,還特地分別投遞給了不同的站點。
即便現在,科幻未來的創意在電腦硬碟裡落灰。
並不是說,每多出來的那手準備,方年都想要派上用場。
但,方年真不介意浪費這個時間。
總比到時候手足無措的好。
說實話,經歷過一次十八歲到二十八歲,方年認同男人的這十年裡有一生,因為他就是那樣。
有過多少次手足無措毫無辦法毫無退路的經歷,現在就有多願意提前浪費時間準備。
關秋荷皺著眉頭嘆了口氣:“不知道該怎麼說。”
“……”
…………
…………
晚上七點。
外灘附近的一家裝修考究的中餐廳裡。
方年和關秋荷邊聊邊等關秋荷的那位大學同學。
“你確定真不多待幾天再回去?”
關秋荷臉色認真的問道。
“你上不上課問題也不大,又請了假,難得來一趟,還有好多地方都沒去,下次來不一定有這種感覺了。”
關秋荷說得很有道理。
十歲、十八歲、二十歲,不同的年紀來到申城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等今年高考結束後,方年考上了復旦,那時候就是在申城讀書,算不上旅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