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初期,史記上寫著,劉邦被困白登山,靠著陳平的美人計,劉邦才陳功跑路,給人一種,漢朝太弱,於是有和親。
其實,白登山之戰,劉邦被困在山上,突圍不出去;而冒頓騎兵為主,攻堅能力差,也攻不下白登山,彼此陷入僵局之中。
這時,漢朝的援軍已經到了附近。
冒頓取勝,已經不可能了。
劉邦不想打了,因為擊敗不了冒頓;冒頓也不想打了,因為擊敗不了劉邦。於是,劉邦主動讓陳平送上一些禮物,美女等,表示已和。而冒頓也是翻開了一個口子,讓劉邦離去了。彼此算是打了平手,於是有了後來和親。
史記上,把冒頓寫成好色之徒,見到美女就是邁不步動,直接放走了大敵,也太假了。直接把冒頓,寫成了周幽王。
若是冒頓真能打過,那就不是白登之圍了,而是靖康之恥了。
縱觀中國歷史只有強勢的朝代才能和親。劉邦與匈奴單于打個平手,雙方都見識了對方的強大,劉邦晚年不願再打仗,於是採取和親。松贊干布向李世民要求和親被拒絕,松贊干布與唐朝打了一仗(敗了),李世民一看松贊干布有點氣魄,才同意和親。而南北朝、兩宋等一些較弱的朝代,根本沒資格和親。
至於明朝不和親,前期是不需要,後期是不可能。
士大夫們用氣節,道德綁架,明朝朝野上下均視和親為恥辱。越是形勢緊迫,明朝反而越是不和親,堅決抵抗。
到明朝後期已經不具備和親的實力了,崇禎派出陳新甲與後金和談,被發現後陳新甲做了替罪羊。事實上明朝的言官太厲害,不要說和親了,連遷都到南京都不同意。崇禎想要保住大明江山,用什麼方法都行,但官員們可不同意,崇禎說“諸臣誤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明朝滅亡的鍋就是崇禎來背。
不要一提到和親就覺得屈辱,拿女人換和平。
不要動不動,就是氣節,道德之類的。
講氣節的是御史和憤青,講道德是大儒。
真正的政治家,需要的是國家利益最大化,一味的追求名聲,只會淪為崇禎下場。
在皇帝眼中,不和親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某個國家沒有利用價值了。
“和親不代表和平,我可不覺得靠著一個女人的魅力,能讓兩國止戈……終究要打一場,打的兩國都是累了,才有和平!”李牧說道:“又是要打仗了!”
說著,想到了核武器,核平就是和平。
儘管這是走鋼絲的和平,可至少是和平。
“這次,二王子的使團來了,你負責接待!”鎮北王說道。
“我接待!”
李牧微微皺眉,這樣的外交活動,他可不想參加。
“王不見王……這次使團之中,有一位天人坐鎮在其子。我不好參加,王不見王,你參加恰好適合,不是太強大,也不是太弱!打輸了,影響不大;打輸了,問題也不大!”鎮北王說道。
“明白了!”
李牧點頭,開始安排著接待工作。
…………
三天後,馬蹄響動主人,遠方有著排山倒海的響動,戰馬在齊鳴。大約是五千人的隊伍,在靠近著,有騎士,有著馬車,氣息威武,散發出不凡的氣息。遠遠的,看到了一個梳著小辮子的年青人,氣息威武,散發著一絲絲恐怖的氣息,正是二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