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逸的解釋,直播間裡滿屏都被觀眾驚歎的彈幕刷屏了。
“臥槽!真的假的?”
“有沒有學中醫的?逸哥說的是真的嗎?”
“我在網上找過滷料的配方,裡面的確都有白芷,但沒說有什麼用。”
“我學過一些藥性,逸哥說的這幾種藥,效果的確是以洩、下為主,但放在滷湯裡去血腥?我還沒研究過這個角度,但感覺很有道理啊!”
“怎麼感覺有點玄乎啊?滷湯怎麼還跟中藥扯上關係了?”
看著觀眾的彈幕,李逸笑道:“藥食同源,中餐和中藥也是一脈相承的。
藥性裡就有四氣五味的講究,藥膳調理身體的事也很常見。
藥聖孫思邈就說過,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
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疫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
中醫所追求的不是治病,而是透過平時的養生調理,讓人不生病。
正所謂藥以祛之、食以隨之。
國人在平日的飲食中,就會主動去尋找那些對人體有益的食物進補,滷味當然也不會例外。”
“這話有道理。”
胡伶聽得連連點頭,一邊拉著趙金麥說道:“我開春的時候就經常挖野菜給孩子吃,蒲公英,婆婆丁啥的,對身體好。”
唐建軍聞言,也點頭附和:“沒錯,我們這歲數的東北人,哪個不是從小吃野菜長大的?那都是純天然綠色食品。”
直播間裡,聽著他們的話,觀眾們也在聊著。
“我們這兒也吃野菜啊!野薺菜包餛飩,鮮得不得了!”
“我以前不信這些,但人到中年不得已啊!只能保溫杯裡泡枸杞咯!”
胡伶和唐建軍感慨了幾句,就看向了李逸,好奇問:“那這些材料都要加嗎?”
“不一定,要看滷什麼,再具體增減。”
李逸解釋:“這些香辛料的作用都不一樣,而且去腥、增香只是比較籠統的說法,再往下還可以細分。
比如剛剛這幾種料是去血腥的,但這幾種,紅蔻,白蔻,山楂,毛桃,都是去土腥味的。
而增香也分為本體出香和出回味。
本體出香就要放香葉,茴香,八角,陳皮這些。
要出回味,就得放篳撥和當歸。
另外,不同的滷水也要放不同的材料。
紅滷就要多放陳皮,白滷就要多放丁香,要靈活變換才行。”